近期,一年一度的“候鸟老人”南下避寒旅居热潮再次引发关注。同程旅行数据显示,往年南迁避寒产品预订通常在11月中旬起量,而今年10月中下旬起“候鸟”相关航线的搜索及预订热度便显著攀升,10月18日—11月10日各地飞往海南、云南、广西等避寒地的机票预订热度同比增长约1倍。
“候鸟旅居”经历了至少20年的发展,已是不容忽视的社会现象。如何推动“候鸟旅居”健康发展,不仅考验着人口老龄化加深背景下的社会治理能力,也为文旅行业提出了许多值得关注的课题,比如,用好公共文化服务,满足候鸟老人精神需求。
针对“候鸟老人”群体的多项调研显示,对于一部分“候鸟老人”来说,虽然物质生活层面(吃、住、行、医等)得到保障,但精神需求并未得到充分满足。如何更好满足“候鸟老人”的精神需求?用好旅居地的公共文化服务是有效途径之一。
其一,公共文化服务内容与“候鸟老人”的精神需求高度契合。
根据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公共文化设施主要包括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站)、美术馆、科技馆、纪念馆、体育场馆、工人文化宫、青少年宫、妇女儿童活动中心、老年人活动中心、乡镇(街道)和村(社区)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农家(职工)书屋、公共阅报栏(屏)、广播电视播出传输覆盖设施、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点等。
充分利用旅居地公共文化设施,不仅可以让“候鸟老人”重温历史、感怀“激情燃烧的岁月”,还可以让他们参加各类培训、讲座,学习到健康养生知识;不仅可以让“候鸟老人”发挥余热、贡献智慧,还能让他们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学习数字时代的必备技能等。
其二,近年来,我国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建设全面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供给“量”“质”齐升,可以惠及更多“候鸟老人”。截至2024年底,全国共有公共图书馆3248个、群众文化机构近4.4万个、新型公共文化空间4万多个。同时,公共文化服务场所大多面向周边社区,交通便捷,符合老年人“就近就便”的需求特点。
具体来看,如何进一步用好公共文化服务,更好满足“候鸟老人”精神需求?
一是以15分钟便民生活圈建设为契机,为“候鸟老人”打造15分钟便民公共文化服务圈。202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的《关于深化养老服务改革发展的意见》提出,将社区养老服务纳入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重点内容。2025年,商务部等9部门出台的《关于加力推动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扩围升级的通知》明确,打造“银发金街”。旅居地政府部门应充分利用各类政策支持,以“候鸟社区”为圆心,统筹各方资源,在便民生活圈中融入文化驿站、书吧、艺术学堂、小舞台、文艺社团活动室等。近日,浙江省文化广电和旅游厅公布了2025年度“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创新案例,展示了一系列惠民举措。可以借鉴这些有效经验,更好为“候鸟老人”打造15分钟便民公共文化服务圈。
二是针对“候鸟老人”分散居住、相对集中、季节性往返等特点,开展流动性、季节性文化服务。“候鸟老人”在旅居地的住宿呈现租购并存的特点,有的分散在酒店、公寓,有的相对集中地居住在“候鸟社区”,且呈现冬来春归的季节性特点。综合这些因素,宜开展流动性的、季节性的文化服务,通过流动舞台车、流动图书车、文艺小分队、流动美术展、临时数字文化服务点等形式,把公共文化服务送到“候鸟老人”身边。
三是加大对候鸟老人自发文艺社团的扶持。一项调研显示,“候鸟老人”在旅居地的社交关系具有圈层化、互助化等特点,核心圈层是亲友,然后是互助团体,再然后是自发社团。其中,互助团体侧重于基本物质生活互助、共享生活经验;而自发社团则更多地侧重精神生活,通常以兴趣为纽带,形成舞蹈、合唱、乐器演奏、书法、健身、康养、朗诵等自发文艺社团。自发文艺社团对“候鸟老人”的身心健康有着重要意义,比如,找到归属感、安全感,维系社交圈;培养兴趣爱好,获得成就感;保持乐观的生活心态,获得追求幸福生活的持续动力。旅居地政府部门应充分利用公共文化服务软硬件条件,为“候鸟老人”的自发文艺社团提供帮扶,包括专业指导、活动场地、活动器材、安全保障、宣传推广等,力争孵化一批候鸟文艺社团品牌,让“候鸟老人”实现老有所乐、老有所为。
四是针对“候鸟老人”,加强文化志愿者队伍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明确,公共文化设施管理单位应当建立文化志愿服务机制,组织开展文化志愿服务活动,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给予必要的指导和支持。就落实来看,文化志愿者的来源可以从两方面来考虑,一方面是本地的退休人员、专业文化艺术工作者、文化艺术爱好者、学生等群体;另一方面是“候鸟老人”群体。在“候鸟老人”群体中,有一部分老年人不仅健康状况较好,且具备一定的知识、技能,这部分“候鸟老人”通常积极追求社会价值的实现,比如组建合唱团、开展公益讲座、助老助残、支教等,希望在“候鸟旅途”中继续发光发热,充实自己、照亮他人。三亚市崖州区南滨书屋便是一个典型案例,书屋由一位旅居海南的高校图书馆退休馆长创办,虽然面积不大,却聚集了周边的“候鸟老人”。大家齐聚一堂开展活动,还吸纳了一部分“候鸟老人”担任书屋志愿者。值得一提的是,因为有的“候鸟老人”不擅长使用智能手机搜索信息、对旅居地的出行环境不太熟悉等,需要文化志愿者提供“家门口”甚至“入户”服务。
总之,旅居地应把“候鸟老人”当作“远道而来的亲人”,弘扬“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优良传统,不仅关心其物质生活,也关心其精神生活;应立足“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利用公共文化服务软硬件条件,让候鸟老人获得更多幸福感,营造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良好社会氛围。(作者:李志刚;编辑:杨硕)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