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院庭院1)
离12月5日的筹建期启动还有不到十天,容元书院和“大川小院”的接龙名单上,数字正悄悄往上跳。11月26日正式开始接龙那天,首日就超过了10人——这个我们心里预设的“保底人数”,像是给这场文化共创按下了加速键。
我早把书院发展拆成了三步:先扎稳筹建期的根,再经试运营期的打磨,最后迎来正式运营的开花。眼下最要紧的,是把筹建期的七件事落地:让大家住得安稳、吃得热乎;把公益图书室支棱起来,先让书香飘起来;每天雷打不动带练健身功法,精气神得先提起来;扣痧公益调理同步开锣,让乡亲们早点尝到实惠;11亩学田得画好蓝图,开春就好下种;最后,得把往后的运营方案打磨出个雏形。
(书院庭院2)
硬件早不是问题。政府委托运营的包山书院早就打扫干净,虚席以待;旁边为筹建期拓荒队准备的新民宿,装修收尾时我去看过,白墙木床透着亮堂,拎包就能住。
最让人暖的是捐赠群里的动静。两周前上线时,本是抱着“试试水”的心态在容元社群里提了一嘴,没想到转眼就聚了40多人。洗衣机、饮水机、空气净化器陆续往书院搬,厨房的锅碗瓢盆、床上的被褥床单也堆成了小山。书也不少——已有200多册,南京一位老教授听说后,特意打来电话:“我那上万册藏书,正愁没个好去处,你们书院要是要,我全捐了!”。还有,近万元现金捐款。
(书院教室)
更意外的是,这场捐赠压根没在“大川小院”的群里吆喝,却有不少学长主动找上门:“要不要书?要不要生活用品?快递的地址是什么? ” 这种“不请自来”的热忱,比任何物资都让人踏实。
那天站在空荡荡的书院大堂里,想象着下月这里会挤满搬书的人、中医扣痧调理的人、练功法的人、讨论学田规划的人,突然懂了“共创”的意思——不是谁单方面吆喝,而是大家都往同一个方向使劲,哪怕素未谋面,也知道“这事儿值得”。
粮草基本备齐,学田的土在等着锄头,书架在等着书籍,书院门前的大广场在等着练功的人、调理的人。
12月5日,衢州见。你准备好,和我们一起给这片土地,添点新故事了吗?
(书院边上的炊烟)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