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都市的喧嚣渐行渐远,当朝九晚五的节奏化作苍山洱海畔的波澜不惊。大理,这片被风花雪月浸润的土地,正成为无数人心中“理想生活”的注脚。这里,不是短暂停留的驿站,而是让灵魂扎根的归处,他们是旅人,亦是归人。大理的每一寸山水,都成了他们重构生活的底色。大理融媒《新大理“旅”人》栏目,聚焦在大理的异乡人,听他们讲述从“游客”到“栖居者”的蜕变,记录他们与苍山洱海的共生、与烟火人间的相融。
今天为大家带来《新大理“旅”人》第二十四期:段丽仙:把海东院子住成温情故乡。
走进东岸润园的一处院落
绿草如茵
三角梅攀着廊架盛放
风铃在风中轻响
树上挂着为小动物搭建的木屋
多肉花园错落有致
……
60岁的段丽仙正和老伴赵玉林打理着庭院,这位土生土长的大理宾川人,退休后从海西搬到海东,把这片院子打造成了自己的“梦想栖息地”,也成了无数旅居者的“大理之家”。
段丽仙的“迁徙”,始于一次对生活的重新选择。在宾川和下关城区生活大半辈子后,退休后的她和丈夫赵玉林把家安在了海东。
“在海西住久了,热闹是热闹,但总向往能直面苍山洱海、有自己院子的宁静生活。”段丽仙坦言,作为大理人,她总向外地朋友推介家乡之美,却从未从海东的视角打量洱海。
2022年,当站在这片杂草丛生却能毫无遮挡眺望整片洱海的地块上时,她和老伴当即决定:“就是这里了,换个角度重新认识家乡。”
接下来的一年,夫妻俩把全部心血倾注在院子的改造上。没有繁复的设计,却藏着最用心的巧思:保留并栽种三角梅、茶花等本地花木,让庭院四季有大理韵味;留出大片草坪,旁边摆上躺椅茶桌,就为了让来人能卸下疲惫,生出“想坐一下午”的惬意。
“这院子就是我们的梦想画布,每一处都要透着自在。”段丽仙说,从设施维护到庭院修剪,老伴包揽了所有后勤重活;她则负责打理细节、招呼来客,夫妻俩的分工里,藏着对生活的默契。
退休后的生活没有“躺平”,反而因这个院子变得张弛有度、充满成就感。“早上想休息就多睡会儿,下午打理院子、收拾房间,晚饭过后去公园散步,养护植物时心里就很放松自在。”
段丽仙的生活节奏,恰是向往的旅居模样。而更珍贵的,是院子里涌动的人情味——这里成了她结识新朋友的纽带,也让天南地北的旅居者在此找到归属感。
洪江滨、谢开春夫妇
来自深圳的洪江滨、谢开春夫妇,就是从院子里的客人变成了挚友。2019年,厌倦了都市繁华的夫妻俩决定旅居大理,起初住在古城,后来为孩子上学搬到海东,偶然入住段丽仙的院子后便挪不开脚。
“这里不像住店,更像回家。”洪江滨说,海东的安静舒适让他们也买房定居下来,如今每天逛公园、上山漫步成了日常,“夏天不用开空调,环卫工人把环境打理得干干净净,全国各地来避暑的人聚在一起,像个大家庭。”在他们的推荐下,深圳的朋友也来这里定居,成了新的“海东人”。
这样的温暖故事,在院子里时常发生。重庆客人每次做饭都要给大家分享一份,看见院子里树枝长了,直接踩上梯子帮修剪树枝;北方小夫妻过结婚纪念日,段丽仙悄悄用院子里的鲜花布置房间,送上自制乳扇卷,让对方感动不已。
从最初觉得“有点远、有点荒”,到如今见证海东路网完善、超市菜场齐全,段丽仙感慨万千:“路通了,邻居多了,生活气息越来越浓,但那份开阔宁静没变。”作为“新海东人”,她眼中的海东满是“希望”:“这里既有苍山洱海的风光,又有邻里互助的温情,不管是家乡人还是异乡人,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生活节奏。”
段丽仙的故事,为“新大理旅人”写下了独特注脚,旅居不必是异乡人的专属,家乡人换个角度扎根,同样能在熟悉的土地上,活出千万种可能。而这片兼具诗意与烟火的土地,正以包容的姿态,接纳每一个追寻生活本真的人。
记者:杨雨 李定溢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