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有两则和极限挑战相关的新闻引发了不小的关注。
一个是云南文山“荒野求生”大赛被紧急叫停,原因是气象监测数据显示当地持续低温,不利于野外生存,为保障参赛选手的生命安全,经综合考虑决定暂时不举办该赛事。后续是否会重新举办,需要重新评估天气情况、赛事筹备等条件以及是否有公司承办此类赛事。
另一个则是一女子称她从杭州徒步上海,路上一分钱不花体验生活,途经一饭店想体验免费吃饭,被老板娘“教育”,老板娘称:“我们帮助有困难的人,不是帮助有钱人体验生活,有困难的我们就帮助。”
相关视频的截屏
两则新闻,一个在野外,一个在城市,却都和一种颇具眼球效应的极限挑战有关。但从事情的发展来看,二者似乎都不那么顺利。赛事因为天气原因无法举办,而不花钱徒步也没得到人们“真厉害”的赞美,在网络上甚至可以看到,网民对饭店老板的回怼几乎是压倒性的支持。
这似乎也如同一个隐喻:曾经被寄予种种美好想象、令人心潮澎湃的极限挑战,似乎在叙事层面逐渐破产,不再单纯被视作勇气与自由的象征。相反,这必须要更多地考虑安全,确保万无一失;也要面对被解读为作秀的风险,人们对表演型的挑战不再轻易买账。
这在此前就有所体现。前不久,“张家界极限荒野求生挑战赛”格外受关注,随着赛程推进,“冷美人”“林北”“苗王”等素人参赛者走红,赛事现场、选手动态、惊险瞬间等内容的短视频在社交平台呈刷屏之势。相关话题累计阅读量数以亿计,实现了破圈层传播。
但在这个过程中,围绕环境破坏、选手健康、话题炒作等争议也随之发酵,遭受了不小的质疑。如今不少地方似乎有跟风举办赛事的趋势,但从舆论的变化看,这种跟风未见得都能收获好评一片:人们的观察视角已经从好奇,转向怀疑、挑剔,活动的组织者、挑战者都需要更加审慎。
其实这种转变也有某种必然。极限挑战固然刺激,但也有很强的表演性,相当于某种程度的“没苦硬吃”。而到底什么才是有意义、有必要的挑战,其中的界限并不容易拿捏。一旦“卷”起来,不断地追求更“硬核”、更“极端”、更具戏剧张力的场面,只怕很容易招致非议。
就像那个徒步不花一分钱的挑战,本意或许是“体验极简生活”。但当这种体验将经营者置于道德压力之下、置于自己视频镜头之中,所谓“体验”也可能悄然变味,更像是一种借他人善意完成的表演,招致网民的反感或许也不难预料。
这些争议,或许也展现了一种新的舆论态度,在面对极限挑战时,人们也开始拿常识来衡量。不再轻易被“吃苦”“拼命”“突破自我”的标签所感动,而是更在意其是否建立在对常识的尊重之上,是否排除了不必要的风险,是否越过了规则的边界。
当然,人们并非反对挑战本身,而是希望这股被不断放大的“极限热”能够更加理性。与其在镜头与热搜中一味堆叠刺激,不如回归理性与分寸,让挑战有节制、有底线,在尊重规则、确保安全的前提下,探索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合理边界,也让人们从中看到更多的力量与意志,而不是只有流量与猎奇。
澎湃特约评论员 江城
(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