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越秀发布”推出“几何越秀:城市的共创与共生”专栏,邀您一同漫步街巷,共同寻找“百千万工程”实践下的“小确幸”。从一砖一瓦的修葺,感知城市治理的创新;从一街一巷的蝶变,读懂以人为本的温暖。
午后阳光透过新修剪的树冠,在河面上洒下斑驳光影。彩色缓跑径上跃动着矫健身影,咖啡馆里飘出浓郁香气。这条穿越广州中心城区的千年水脉,正迎来自己的“高光时刻”。
广州城区中心地带的东濠涌,是古六脉渠之一,也是广州唯一保存下来的贯穿广州中心城区的河涌。自上一轮治理后,历经10余年,东濠涌沿线出现部分基础设施陈旧、空间低效、便民服务不足、活力低下等情况。
如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越秀区通过“治水+治岸”
实现了东濠涌“逆生长”
助推千年水脉持续焕新蝶变
随着东濠涌品质提升样板段工程完工
街坊又搬回来了,烟火气更浓了
老街坊回来了
秋日的阳光透过树叶洒在东濠涌边新铺的步道上,不少市民正沿着新装的护栏散步,透过玻璃护栏刚好看见清澈的河水和对岸刚刚修葺一新的河堤。
“我从小在这里出生长大,中间因为环境而搬家。现在东濠涌越来越好,就再次搬了回来。”老街坊莫伯扶着新安装的护栏,悠闲地走在东濠涌边的缓跑径上。
原来,这位在越秀生活了大半辈子的“老广”,亲眼见证了这条千年水脉的变迁。莫伯说,今年东濠涌的环境越来越好了,吸引了一批年轻人来打卡拍照。
河边的杂草变成了极具艺术感的亲水平台,新装的氛围灯将原本光秃秃的高架变成波光粼粼的幕布。顺着莫伯指引的方向看过去,三寿桥最大的改变就是亮堂。曾经灰暗压抑的桥下空间,如今统一涂装成明亮的白色,配上精心设计的灯光,仿佛打开了“美颜模式”。
华灯初上,东濠涌换上了另一副面孔。桥下水纹灯将波光投射在桥柱上,宛如流动的画卷;暖黄色的灯光勾勒出亲水平台的轮廓,三三两两的市民在此散步闲聊。
这些变化源于项目团队的精心设计
通过色彩管理将原本灰暗的桥下空间
统一涂装成白色
再配以节能灯光和水纹灯
让这个曾经被遗忘的角落重获新生
目前,共完成桥底空间涂装约8000平方米、提升绿化约5000平方米、提升桥上桥下照明功能约1200米、建设桥上桥下缓跑径约1000米、激活低效场地约600平方米、开展非遗嵌瓷等。
越秀区建设水务局前期科科长林洁介绍,此次提升打造了立体交通系统,桥上桥下空间统一设计,新增钢结构桥增强桥上桥下互联互通功能。桥上空间通过彩色铺装划分人行通道、非机动车通道和设施带;桥下空间则在保持原有人行通道及河岸不变基础上,将临河低效空间改造为缓跑径。
“以前这里又暗又乱,走路都要绕道。现在好了,晚上还有水纹灯,像电影院一样!”正在桥下休息的跑步爱好者李女士说,她几乎每天都要来新修的缓跑径跑上几圈,“从桥上跑到桥下,全程无缝衔接,这种感觉太棒了。”
“会呼吸”的河岸
“你看那是风车草,那是鸢尾,每种植物都有净化水体的功能。这个设计既美观又实用!”植物爱好者张小姐兴奋地指着浅滩,一边拍照一边为身边的孩子讲解。
“以前植物很密,种类也没那么丰富。”如今,她每个月都会带儿子来亲水,顺便认识一种植物。“家门口的科普基地,太棒了。”
走进东濠涌公园
最直观的感受是“通透”
原来,此次品质提升
通过梳理沿涌绿地竖向标高和绿化层级
缕缕阳光能透过树冠缝隙
直达绿地、河涌
为堤岸绿化提供原动力
沿着河岸漫步,市民会发现这里的植物格外有层次——高大的乔木下,肾蕨、龟背竹、黄边兰等绿植错落有致,在石缝、石阶旁点缀。堤岸顶部置石半掩入花土,周边点缀灌木。水生美人蕉和粉花翠芦莉在浅滩上摇曳生姿。
“我们将单一河岸线转化为多层次、高效率的‘生命净化舞台’。”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景观事业部副总建筑师区展辉指着河道弯处浅滩介绍,通过精准配置风车草、鸢尾等水生植物,构建了从“物理拦截”到“生物吸收”的协同净化系统,这是水质稳定提升至Ⅲ类标准的核心生态引擎。
不仅如此,植物选择也暗藏玄机——耐旱、耐阴、抗污染的本地物种,在桥下弱光、潮湿环境中可自主生长,大幅降低日常维护成本。
如今,东濠涌不仅仅是广州治水的典范
更是美丽中国的一个局部细节
2025年
它获评广东省美丽河湖优秀案例
省委党校将东濠涌定为主体班现场教学点,绿意盎然、鱼翔浅底、潺潺清流的生态场景为学员提供沉浸式教学体验,深化学员对美丽中国、绿美广东的认识,引导学员认识到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为建设美丽中国贡献力量。
非遗技艺的现代表达
值得一提的是
在东濠涌品质提升过程中
历史文化保护与展示别具匠心
项目团队将东濠涌博物馆展陈延伸至河道,在清水平台增设河涌生态治理简介,原河岸砌块增设铜板字,打造户外无边界文化博物馆。
亲水平台东侧则以“城墙”构建护栏,重现东濠涌作为大东门护城河的历史场景。在东濠涌畔,一处特别的装置吸引了不少游客驻足——用唐代至清代碎瓷片镶嵌而成的“东濠涌”三个彩色大字。
“这里还是越秀区建设和水务局与南越王博物院共建场地,这些陶瓷片是在南越国宫署遗址发掘出来的,从唐代至清代。并且邀请了非遗嵌瓷工匠精心制作。”区展辉强调,“这既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也是城市建设与传统技艺相结合的有益尝试。”
在亲水平台的核心区域,非遗传承人与工艺师共同创作,非遗匠人将收集到的老瓦与瓷片,以平嵌、浮嵌、立体嵌的精妙手法,拼贴出“东濠涌”三个大字,形成了独特的艺术地标。
这面墙,不再是冰冷的构筑物,而是一个露天的微型历史博物馆,其粗砺的肌理与闪耀的瓷光,无声诉说着从唐宋水运、明清城垣到当代生态复兴的千年故事。
“把历史文化以这样生动的方式展现出来,比单纯在博物馆里陈列更有感染力。”正在给孩子们讲解嵌瓷技艺的退休教师王先生在现场点赞。
林洁介绍,此次品质提升从河涌、高架、水岸、界面及街区五个维度,围绕“桥上桥下一体化”“蓝线内外一体化”和“建筑景观一体化”,打造集多功能于一体的水陆生态廊道、历史文化廊道、休闲活力廊道,集生态、文化、运动、产业等元素为一体的碧带公园。
咖啡馆老板的“甜蜜烦恼”
有人在河涌边看风景
有人沿着河涌慢跑
还有人喝着咖啡看着河涌
这是秋日午后东濠涌和谐自然的一幕
“屿秋”咖啡馆就开在河涌边,老板小伍是东濠涌变迁的见证者。“现在周末人多的时候,一天能卖出近两百杯咖啡,是以前的两倍!”小伍一边忙着为客人制作手冲咖啡,一边介绍。今年5月,他盘下了隔壁的店铺扩大经营。
变化从何而来?小伍认为,从热闹的市区过来只要几分钟,坐下喝咖啡就能欣赏河景,这种既在城市之中又与自然相邻的感觉,是吸引客人的关键。
坐在窗边的白领小刘证实了这一说法:“在这里办公特别舒服,累了就看看河景,比待在写字楼里强多了。”
咖啡店的客流,给附近的文创店带来了人气。在“屿秋”隔壁开文创店的关关说,去完咖啡店的客人通常会顺道来她的小店看看。“之前我也在别的地方开过店,但太喧闹,不适合创作。东濠涌这边相对闲适,特别适合我这种对外营业和个人工作室相结合的业态。”
关关的小店主要销售手工制作的广府文化创意产品,还定期举办工作坊。她说,今年以来,参加线下活动的人明显增多,“河涌环境变美了,大家更愿意在这里停留。”
“我在这里出生,在这里工作。”越秀区大塘街北横居委会主任郑莹看着东濠涌的一次次变化,而这一次最大的感受就是烟火气回来了,来散步和跑步的市民越来越多。
东濠涌的变迁
不仅是一条河涌的焕新
更是一座城市
走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动实践
这条千年水脉的“逆生长”
为老城市更新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
清晨的阳光再次洒向东濠涌,莫伯和跑友们开始了新一天的晨练。缓跑径上,不同年龄的人们享受着这条千年水脉带来的美好生活。河水中,几尾锦鲤悠然游过,在水面激起圈圈涟漪——这是一幅流淌着的城市山水画卷,更是一部正在续写的老城故事。
来 源:南方日报、“广州越秀发布”往期
撰文:冯艳丹、马艺天
部分摄影:钟涌、李文博、欧广傑
编辑:陈紫泳
校对:张龄丹
责编:龚湘怡
编审:詹苹苹
签发:刘荣武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