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月,几位印度游客慕名来到哈尔滨,目标很明确——体验传说中“灵魂维修站”般的东北澡堂。
149元24小时的套餐里,泡澡、搓澡、汗蒸一应俱全,还有免费水果饮料供应,沉浸式体验后,游客们直呼“太过瘾”。
他们不仅拍了短视频全网夸赞,还热情邀约老乡来感受这份惬意。
起初,这段视频只是普通的旅游分享,不少网友还留言“欢迎来东北搓澡”,可没过多久,评论区画风突变。
有网友开始留言“印度人卫生差,澡堂肯定被污染了”,这类声音像滚雪球般越传越广,最终变成了“这家澡堂接待印度人后不能去了”的谣言。
谣言的威力远超想象,此前这家澡堂生意火爆到搓澡要排号,办卡的老顾客络绎不绝,可谣言传开后,门店瞬间冷清下来。
明明店里为了维持卫生,每四个小时就换一次全池的水,那水里的余氯含量死死地卡在0.3mg/L以上的标准线上,哪怕是只在池边走一圈都要消毒,可这些实打实的数据,硬是抵不过键盘敲出来的“心理膈应”。
最让店家感到心寒的,不是那些不明真相的路人,而是手里握着储值卡的老主顾。明明卡里还有钱,明明家门口就是这家平时最爱去的店,可大家宁愿绕远路,宁愿多花时间成本,也要避开这个被贴上了“接待过印度人”标签的地方。
这甚至演变成了一种荒诞的二选一:有他们没我,有我没他们。
店里的经理是真的委屈。面对记者的时候,那股子无奈简直能溢出屏幕。他只能一遍遍地重复那些听起来有点无力的大实话:“开门做生意,来者都是客,人家合法合规地来消费,我哪有理由把人拒之门外?”
确实,这是最基本的商业逻辑,也是最朴素的做人道理。且不说那几位印度游客进店的时候规规矩矩地排队、消了毒,在整个消费过程中也没整出任何幺蛾子,哪怕他们真的有什么不妥,商家也有既定的卫生标准在兜底。
网络上那股子“正义感”爆棚的声浪,不仅仅是嫌弃那么简单,它甚至进化出了一种要把这一家人畜无害的澡堂子“搞黄”的戾气。
有博主甚至煞有介事地发文,声称这店因为接待了几个外国客人已经“濒临倒闭”。虽然后来媒体证实人家店还好端端地开着,但这股谣言背后的恶意,实在让人后背发凉。
在他们眼里,把这家店搞垮仿佛是一种什么“壮举”。甚至有人喊出了“愿意一视同仁,消费者就别去,让它倒闭”这样的狠话。这话听着是不是特别耳熟?
我因为不喜欢某类人,所以我得先惩罚那个哪怕只是正常接待了他们的无辜同胞。仿佛这一家合法经营、给当地纳税、解决就业、服务周边居民的澡堂子,成了必须要被献祭的替罪羊。
还有一种声音,更是充满了双标的讽刺味儿。在那个“尔滨”火得一塌糊涂的冬天,南方游客被亲昵地称为“小土豆”。
可到了印度游客这儿,画风直接从“宠溺”变成了“审判”。有人直接拿两者做对比,质问到底是喜欢“小土豆”还是喜欢“阿三”,这种非此即彼的逼问,实际上是在逼着所有人选边站:你是要生意和规则,还是要所谓的“种群洁癖”。
如果不理会这些声音,那就是“力度不够大,再加把劲”。如果店铺没倒闭,那就上升到“全东北人都有责任”。这一连串的上纲上线,简直像是一场网络版的大乱斗,把理智按在地上摩擦。
世卫组织的数据摆在那里,印度城乡的安全用水覆盖率确实和我们国家城市99%的水平有差距,但这能直接推导出一个绝对化的结论吗?每一个踏出国门、能支付得起国际旅游费用的个体,都必然是那个抽象数据的携带者吗?
更何况,公共浴室本来就是一个靠高强度消杀来维持运转的地方。不管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不管是本地老铁还是外地游客,这一池子水的卫生保障,靠的是循环过滤系统,靠的是次氯酸钠,靠的是清洁阿姨手里那块停不下来的抹布,而不是靠客人的身份证或者护照皮色。
这就好比我们去餐馆吃饭,我们要看的是后厨干不干净、盘子有没有消毒,而不是去盯着上一桌吃饭的人是不是我不喜欢的类型。
这场风波里,最让人感到悲哀的,不是偏见本身,而是这种偏见所指向的宣泄口,竟然是我们自己的同胞。
“一视同仁”本来是商业文明的底线,也是哈尔滨乃至整个东北想要打造国际旅游名片的基础,结果现在倒好,坚守底线的人反倒成了要被清理的对象。这岂不是在告诉所有商家:别守规矩了,看人下菜碟才是生存之道?
这几位印度游客拍的视频,本意也许只是单纯的分享快乐。他们哪里想得到,自己的几个镜头,竟然在这个遥远的北方城市引发了一场关于“洁净”与“生意”的大讨论。
好在,舆论场上也并不是一边倒的这种“无脑黑”。很多理性的声音开始冒头,质疑这种把店家架在火上烤的行为到底图个啥。
有人直接点破:如果真的这么讨厌某些群体的卫生习惯,那你有本事去源头解决问题,去国际层面上表达诉求,哪怕你发誓这辈子不去那个国家都行,但在家里头对自己人下手,逼着一家澡堂子关门,这算哪门子的“有骨气”?这不就是典型的窝里横吗?
我们总说要文化自信,要包容开放。什么是自信?自信就是我相信我的消毒系统能处理掉正常的细菌和污渍,我相信我们的卫生标准经得起任何人种的考验。
什么是包容?包容就是当不同的面孔出现在我们的生活场景中时,我们能把他们仅仅当做一个普通的消费者来看待,而不是行走的生化武器。
那个委屈的经理,到现在还在店里守着。水依然每四个小时换一次,消毒水的味道依然让人安心。媒体证实了店没倒,这是一件幸事。
毕竟,真正能让我们泡得舒服、搓得安心的,从来不是把你身边的人分个三六九等,而是商家实打实守住的那条卫生底线,以及我们每个人心里那条不仅能容得下“小土豆”,也能容得下世界各地来客的理智红线。
说到底,去澡堂子不就是图个身体和心理的双重放松吗?如果泡在水里还得时刻警惕着周围人的身份,心里装满了无端的猜忌和鄙视,那这一澡,恐怕是永远也洗不干净了。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