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网讯 近段时间,“去博物馆干饭”成为年轻人追捧的文旅新潮流,全国多地博物馆纷纷开放食堂,将文化内核与烟火气深度融合,推动博物馆从“传统展览空间”向“生活体验空间”转型,成为连接历史与当代的“新桥梁”。
博物馆开设食堂是公众和自身转型的需要。大型博物馆展陈丰富,游客常需连续参观两三个小时,此前,馆内食品如面包、咖啡往往口味单一、价格偏高,出馆则需重新安检,也打断了观展的连续性,食堂的出现正好解决了这些问题。对于年轻人而言,传统博物馆以展品“单向输出”为主,食堂则通过用餐这一行为,将文化从“玻璃展柜”中带出,让年轻人在“边吃边聊”中接触历史。此外食堂不仅服务游客,更有可能成为社区生活配套的一环,周边居民可能因“吃顿饭”走进博物馆,进而成为展陈的新观众,形成“以食引客、以展留客”的良性循环。
与普通餐馆相比,博物馆食堂的独特之处在于文化赋能与公益属性。博物馆食堂将文物元素转化为可感知的生活场景,让博物馆“吃饭”成为“文化打卡”,年轻人可能因为“编钟牛肉面”走进博物馆,进而了解战国礼乐。此外,食堂菜品多为“小碗菜”或“套餐”,其定价也符合博物馆的公益属性,让文化体验不会有消费门槛。
博物馆食堂的走红,是以日常饮食为纽带连接历史文化,满足公众对“深度文化体验”的需求,进而让博物馆变成能融入生活的文化空间,成为文化传承的“活态载体”。博物馆食堂的意义不仅是“卖饭”,更是推动历史文化的“生活化传播”。核心是将抽象的历史文化转化为大众日常可感知、可参与、可分享的生活内容,通过情感联结、载体创新、场景融合,让历史文化从“典籍”“博物馆”走进日常,成为现代人生活的精神滋养和文化认同的来源。
未来,博物馆食堂需要继续平衡文化体验与生活服务,特别是对于随着游客增多带来的“管理挑战”,各地博物馆如何科学应对,同时兼顾好美食体验与文物保护,仍是一个值得持续关注的话题。(魏蔚)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