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新闻网评论(特约评论员 戴军)近日,江西庐山对“9·27”违规野游事件中驴友追偿7.4万元救援费用,并对组织者予以拘留的处理,引发广泛关注。这起事件并非孤例,从广西凤山地下长廊救援,到各地频发的违规穿越,都在警示我们:任性“野游”已成为亟待关注的社会问题。
探险本是人类天性,但对自然的向往必须在安全与可控的范围内进行。自然需要被尊重,而非被征服。那些未开发的“秘境”,生态环境往往十分脆弱,地形复杂多变,且缺乏基本安全保障。当探险者贸然闯入,不仅自身面临危险,更可能对脆弱生态造成不可逆的破坏。
更值得深思的是,个人冒险行为所带来的社会成本。每一次任性“野游”,都可能引发大规模救援行动,消耗大量公共资源。庐山救援出动120余人,凤山救援集结18支队伍、近300人,这些本该用于应急保障的社会力量,不得不为少数人的冒险行为买单,这折射出个人任性与社会成本的矛盾。
而最深层的拷问,在于我们对生命的态度。真正的探险精神,在于超越自我而非盲目冒险,在于心怀敬畏而非莽撞行事。每一起“野游”悲剧,都在用最惨痛的方式提醒我们:敬畏生命,才是户外探索的起点。
面对这一难题,“疏堵结合”或是破解之道。一方面,需要合理疏导探索需求,在生态承载力允许的前提下,科学规划建设更多合法探险路径,完善安全设施和救援体系,引导探险活动走向规范化、安全化;另一方面,也要强化法律约束,通过有偿救援、责任追究等措施,树立“探险有代价,任性需负责”的明确导向。事实上,近年来,四川、云南等地都相继发布公告,对擅闯未开发区域的违规者依法予以处罚,正是对这一治理思路的实践。
江西省此次对违法违规探险活动实行“双惩”,释放出依法规范户外探险活动的明确信号。探险不等同冒险,自由不意味任性。在追寻诗和远方的路上,唯有心存敬畏、肩负责任,才能让探险精神在安全与文明的轨道上稳健前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