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里的千年古郡,随郁江潮声徐徐焕彩。第十五届荷文化系列活动余韵萦绕街巷;三月三的山歌与抖音足球嘉年华的呐喊交织回荡;北帝山的AR实景游玩出新意,西山泉露营地的星光伴着笑语;体育馆内,演唱会的悠扬旋律与观众的欢呼声久久萦绕,文体盛宴轮番上演……今日荷城,山水含章,文韵悠长,文旅共兴,活力绽放。
“十四五”期间,我市锚定“运动之城、休闲之都、秦汉古郡、千年荷城”定位,以改革破局、创新赋能,推动文旅产业实现从资源禀赋到发展优势的跨越,成功跻身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获评广西全域旅游示范市及全国森林旅游示范市。
文艺创作硕果盈枝,公共服务惠及民生。“十四五”以来,我市紧扣时代主题,深耕文艺创作,推出《葵花向阳》《谭寿林》等60多部精品力作,50多个作品在广西基层群众文艺会演中获奖。广播剧《维和西非》获评广西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话剧《谭寿林》斩获广西剧展多项桂花奖,音乐剧《国难书生》入选自治区创作工程扶持项目,一批作品在全国、全区赛事中崭露头角。公共服务体系持续完善,市、县、乡、村四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全面建成,6个公共图书馆、6个文化馆及1086个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实现全覆盖,年服务读者约398万人次。市图书馆连续三次获评国家“一级图书馆”,16个荷城书苑、智慧书房构建起“10分钟阅读圈”,各级场馆免费开放流通人次逐年攀升。旅游基础配套同步升级,建成旅游服务中心65个、旅游集散中心3个,开通17条景区客运专线,AAAA级景区二级以上公路通达率达86%,AAA级景区通硬化路率100%,“荷城大舞台”等品牌活动年均开展3000多场次,惠及群众500万人次以上。
文物保护深耕细作,非遗传承生生不息。我市深耕文物与非遗保护传承,成效显著。有序推进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完成467处不可移动文物调查及数据录入,新发现113处不可移动文物通过专家认定。公布5处市级、11处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完成魏乃文故居等9处濒危文物修缮,大南门口袋公园、罗尔纲史学陈列馆等场馆对外开放。此外,积极开展非遗实践案例遴选申报,3家非遗工坊获评自治区级非遗工坊,让非遗技艺在传承中焕发新生。
文旅融合纵深发展,体育赛事精彩纷呈。文体旅产业融合跑出加速度,以专班模式推进29个文旅项目建成,签约大健康文旅项目53个,总投资达186亿元,涵盖数字文化、低空旅游等新兴领域。成功承办广西第十五届运动会、全运会男篮资格赛、抖音足球嘉年华等重大赛事活动,“港人港夜”演唱会、文旅消费大夜市等带动“活动引流—业态联动—消费升级”的产业生态成型。2024年,全市接待游客4990.77万人次、旅游收入526.4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5.88%和16.87%。体育事业与产业协同并进,新建体育场地设施1921个,建成健康贵港休闲运动示范点100个,实现城镇(社区)“15分钟健身圈”全覆盖,全市公共体育场馆累计接待参加体育运动群众280多万人次。年均举办“村BA”、龙舟赛等群众性赛事超100场次,承办国际、国内重大赛事24场;贵港籍运动员斩获世界级奖牌5枚、全国大赛金牌53枚,市体校、平南县体校获认定为国家体育后备人才基地。以“体育+”构建多元产业生态,聚焦桂平木乐3亿套运动服装集群、桥圩羽绒运动装备产业链,推动赛艇游艇本地化研发生产,依托港南艾草基地开发康体产品,丰富本土运动产品供给。
文旅宣传多维发力,品牌推广成效显著。我市对外宣传交流推广持续增强,文旅品牌影响力不断扩大。通过文旅双向融合,成立西江生态旅游带宣传推广联盟,借助“三月三”、重大赛事等活动,同步推进国内宣传与国际传播。创新消费模式,推出199元“畅游贵港通票”,推广电子客票与网上预约半价优惠,深化影旅融合,助力品牌增值。另外,构建线上线下智慧营销体系,制播文旅宣传片、主题歌曲,打造15个“广西文化旅游打卡点”;聘请梁玉莹、丘乐等6人为文旅推广大使,培育网红达人,借重大赛事、大型活动制造热门话题。同时开展业务培训强化营销力量,推动企业联合推出优惠措施,全方位展示“露营天堂 自在贵港”品牌魅力。
内容来源:贵港日报 全媒体记者 杨小露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