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Cornelia
来源/迈点
封面图/摄图网
(ID:507743685)
最近的文旅圈爆火的新闻都有点“不务正业”:四川眉山的甘蔗地被游客踏平,大家抱着甘蔗被农场老板追,美其名曰“自助偷甘蔗”;张家界的“荒野求生”挑战赛进入决赛区,全网浏览量狂揽110亿。
但另一边,云南文山“木兰杯”荒野求生赛因持续低温紧急叫停,浙江瑞安某海岛求生赛因无资质、安全员不足导致选手烫伤,长白山百万奖金赛事更是被官方辟谣“未报备”。
这几件看似八竿子打不着的事,恰恰戳中了当下文旅运营的命门——当“打卡式旅游”退烧,游客要的是真实体验,但文旅项目不能野蛮生长。
过去我们总说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但大多数文旅景区要么陷入 “靠门票吃游客” 的同质化怪圈,要么跟风搞 “野生项目” 却忘了安全底线。眉山甘蔗地和张家界荒野求生的爆火,以及多地赛事被叫停的教训,给整个行业上了一堂生动的 “双面课”。
情绪价值比风景更值钱,但不能以安全为代价
四川眉山青神县45亩的甘蔗地,夜里比夜市还热闹,几百上千人打着手电偷砍甘蔗,村民NPC牵着小狗跟在后面追,9.9元就能当回“甘蔗大盗”,被抓了也不用花钱,表演个才艺就行。这个看似简单的创意,短短十天内火遍社交媒体,不仅每天能吸引上千名游客来体验,周末甚至单日流量能上万。
图注:小红书网友评论
另一边的张家界“七星山杯”极限荒野求生挑战赛同样爆火出圈。13位闯进决赛的选手在原始森林里搭庇护所、找水源,00后“林北”放着药剂师工作不干,边学猴叫边背诗,靠“返祖式求生”圈粉25万;云南“冷美人”扛着生理期在荒野坚持36天,瘦了10多斤仍不放弃,退赛后直接被聘为张家界旅游推荐官。有数据显示,该赛事带动张家界景区文旅爆火以及拉高了户外装备销量,直接让张家界的旅游收入同比增长了30%。
图注:抖音极限荒野求生第二季决赛直播
很多景区老板想不通:我这儿山清水秀有典故,怎么就干不过一片甘蔗地、一片深山?答案很简单:你卖的是风景,人家卖的是体验,是情绪。文旅消费的底层逻辑早已从“看风景”转向“找情绪”,眉山和张家界的爆火,都是精准击中了现代人的情绪痛点。
眉山“偷甘蔗”的精髓,在于把“采摘”这个老项目包装成了“角色扮演”。9.9元的成本,买的不是一根甘蔗,而是“童年偷瓜的刺激感”“挣脱规则的释放感”,连小狗都成了天然NPC,这种沉浸式体验在景区的采摘园里是体验不了的。
图注:抖音网友评论
张家界的“七星山杯”荒野求生挑战赛则踩中了“反精致”的消费潮流。当城市人看腻了滤镜里的网红打卡点,看那些参赛选手钻木取火,在原始森林里生活反而成了新时尚。这种“野生感”恰恰满足了年轻人逃离都市的心理需求。
不过,情绪价值的底线是安全。张家界赛事虽然火,但也出现了5名选手血钾偏高、部分人因营养不良被送医的情况;眉山甘蔗地刚火时,也有人在田埂上崴脚、顺手带走砍刀的隐患。更别说那些跟风的“野生赛事”:浙江瑞安某海岛求生赛,选手左脚二级烫伤三天后才被退赛,医疗费用还得自掏腰包。这些案例都在提醒:文旅项目可以“野生”,但不能“野蛮”,情绪价值再高,也不能以生命安全为赌注。
噱头之上,运营的核心是安全兜底
但也别光羡慕人家爆火,热闹背后藏着的运营门道,从来不是“放任自由”,而是张弛有度。
眉山那片甘蔗地刚火时,差点被游客“玩垮”:有人砍了甘蔗啃半截就扔,满地都是被丢弃的蔗节;有人抱着甘蔗跑太快,在田埂上崴了脚。老板童鹏飞急得在视频里喊:“我不是大老板,没有钱去亏。”
好在他和当地相关部门快速补位调整:甘蔗地加了2.99元入场费,既筛掉了只想“薅羊毛”的人,又能补贴甘蔗损耗;老板又找了村里的大爷来当NPC,大学生也抢着来当志愿者;文旅部门也介入疏导交通,规划停车区。
图注:摄图网(id:700713831)
如果说眉山甘蔗地的运营有点“边救火边搭架子”,张家界的荒野求生挑战赛则做足了准备:赛前给选手做动植物保护、应急救援培训,每个选手配 1对1安全员,连私藏违规道具的选手都当场退赛。据澎湃新闻分析,本届比赛目前的执行经费已达到500万,包括相关安全保障配套、摄影师剪辑师等。与传统旅游不同,该模式强调安全规范,如配备医疗队与GPS监测,避免野蛮生长风险。
更聪明的运营,是借流量做联动。青神县看到甘蔗地火了,立刻推出 “甘蔗付款码换景区免票” 活动,把零散的游客引到国际竹艺城、熊猫馆等景点,让“一日游”变成了“深度游”。
这招和天水的玩法挺像,天水靠麻辣烫出圈后,立刻整合麦积山石窟、伏羲庙等资源,推出“白天看景、夜晚观演”的套餐,还通过“吐槽码”收集游客意见,不断优化服务,最终实现游客量和旅游收入的双增长。
简单来说,所有文旅景区都要知道,文旅运营不是一锤子买卖,今天省的管理和安全成本,明天都会变成流量流失的代价。
文旅景区,要学会什么?
眉山和张家界的案例,以及多地赛事被叫停的教训,给文旅行业提了个醒:靠一个点子火起来不难,难的是把“爆火”变成“长红”,而长红的关键,从来不是跟风搞“野生项目”,而是“安全+特色+合规”的三重保险。
眉山的核心不是“偷”,而是农田里的快乐——青神县本身就是农业大县,所以能把甘蔗地玩出新花样。张家界的核心也不是“荒野”,而是安全可控的户外探险,景区把原始山水和专业赛事结合,既满足了游客的探险欲,又通过严格的安全保障和合规流程,避免了风险。
每个景区都有自己的“独特基因”,与其跟风搞网红项目,不如深耕本土特色。就像青神县除了甘蔗,还有竹编文化。据说当地文旅部门正在策划“竹艺体验”活动,把农业特色和文化资源结合起来,这才是真正的“不可复制性”。
图注:摄图网(id:501319874)
还要警惕“营销过度,内容空洞”的陷阱,真正的好口碑,从来不是靠博眼球赚来的,而是靠实打实的内容。麦积山石窟把静态文物变成生动故事,伏羲庙推出定制化讲解服务,让传统文化“可触摸、可体验”,这种有内容的创新,才是最有生命力的。兰州大学陈南旭教授在评价天水文旅时说,天水文旅已跨越“流量依赖期”,进入“品牌溢价—产业联动—数字驱动”的高质量发展阶段。
这句话点出了行业的未来方向。当眉山的甘蔗被砍完,当张家界的荒野求生不再新鲜,只有建立起自己的品牌,才能留住游客,比如天水的甘谷辣椒,借麻辣烫的东风拓宽销路,年销售额从200万元涨到600万元,靠的就是“农产品+文旅”的品牌联动。
文旅的长久生意,从来也不是靠一时的刺激,而是靠“让人放心来,愿意再来”的底气。
结语
文旅景区的运营说难也难,说不难也简单,因为游客要的不是“高大上”的景区,而是“有温度”的体验;不是“被安排”的行程,而是“能参与”的快乐。当很多景区还在纠结“怎么涨门票”,聪明的运营者已经开始思考“怎么让游客玩得值”。
文旅运营从来没有万能公式,眉山的模式不能照搬给张家界,张家界的经验也不能套用在古镇。但核心逻辑永远不变:以游客的情绪为核心,以扎实的运营为基础,以独特的文化为灵魂,以安全为底线。那些只懂跟风营销、不懂深耕内容的景区,迟早会被流量抛弃;而那些守住初心、读懂人心的景区,才能在文旅市场的浪潮中站稳脚跟。
总而言之,游客会为一根“偷来的甘蔗”奔跑,也会为一片“野生的山林”停留,但绝不会为没有灵魂,没有安全保障的景区买单,这才是文旅运营最朴素的生存法则。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非迈点网立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