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着高铁喝滨河
付聪林
俗话说:千里路上吃个嘴,不如家里喝口水。一年到头,因各种事务,到民乐出行,至少也有个十来八趟,但每次去都是坐朋友的小车去的。但坐着高铁去民乐却是第一次,况且这次去民乐却是为了一场朋友之间的应酬或者酒事而去的,内心还是涌动一种别样的情绪。
民乐原先是不通火车的,这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民乐通往外面世界的步伐。所以我们川区人称山区居住的人为“山猫子”,那意思是猫在山里不在外面走动。这种情况也确实存在,和民乐的朋友谈起来,他们也不否认。说是很多老年人,一辈子没有走出过自己生活过的大山,最远就是到过民乐城。
我家离张掖火车站不远,小时候常常遇上山丹民乐的亲戚到张掖火车站看火车,这些引导亲戚到火车站看火车的任务就落到了我们这帮半大不小的孩子身上,我们甚至觉得生在火车站附近就是一种优势。有几个段子就是专门说山里人来张掖看火车的。说两个农民看了火车后,大发感慨。一个说,火车爬下都跑的那么快,站起来就不知道能跑多快了。另一个说,该就。火车没装外带(胎)都跑的那么快,如果装上外带(胎)打饱气,惊(跑)的更快了。当然,这只是开玩笑的段子,但里面却包含着朴实的农民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向往。
八点出门打的到张掖西站,很快就购买上了去民乐的动车票,票价和老城区到新城区打的费用差不多,一会儿相约的几个朋友也陆续到了。九点刚过,就坐上了D2682次动车,约摸半小时就到了民乐站。一直觉得民乐是个小站,下车的没几个人,但我们下来的时候,却看到有上百人从动车上下来,让我很是惊奇,朋友们说这是外出打工回家的农民。
民乐是张掖市人口仅次于甘州的县城。记住民乐自然是因一些人和事。民乐的紫皮大蒜,银河粉丝,滨河佳酿,还有流传全省的经典段子《三堡的通讯员》和上了《民乐县志》的《李林涛待客》,这都是我们记住民乐的最好印证。这也让我们深刻地认识到文化对一个地方的深远影响。
我们这次去民乐,不是为了简单的应酬,“吃牦牛肉,喝滨河酒”的,而是应原民乐县原文联主席宋轩的邀请带着任务而去的。“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逢什么庙里敬什么神”,在官场轮流任过各部门负责人的宋主席更是深谙此道。
祁连雪水滋养的河西走廊,自古便是 “葡萄美酒夜光杯” 的诗意酒乡,如今更以 “河西酒廊” 的盛名,见证着白酒行业的风云变幻。这里高手林立,“一年喝倒一个牌子,十年喝倒一个酒厂” 的俗语,道尽了市场竞争的残酷与激烈,做为滨河副总的宋总是烂熟于心的,滨河的发展就是要在变中变进,进中求稳,长久地占领消费高地。所以,上任伊始的宋总,就请来我们一帮文友,为滨河的发展出谋划策,为滨河的宣传摇旗呐喊。
敦煌壁画中的蒸馏古技,魏晋时期的酒肆繁华,为 “河西酒廊” 积淀了千年酒脉。可当市场进入存量竞争的深度调整期,这里的角逐愈发白热化。有的品牌借营销噱头昙花一现,有的靠低价倾销短期获利,却难抵 “各领风骚三五年” 的宿命。经销商库存高企、价格倒挂的困境,让许多酒企在洗牌中黯然退场,而宋总深知,不断适应消费者,长久占领消费市场才是滨河发展的王者之道。
滨河的破局之道,藏在对匠心的执着与对创新的笃定中。自 1984 年建厂伊始,它便深耕本土,在挖掘汉代宫廷酒法精髓的基础上,独创九粮九轮酿制工艺。于 2009 年正式确立行业标准,改写了甘肃无自主香型的历史。这份坚守,让它在 “奇招迭出” 的竞争中,走出了一条以品类创新制胜的正道,以性价比赢得市场青睐,在存量竞争中站稳脚跟。这份对市场的敏锐洞察,正是滨河其穿越发展周期率的关键。
如今,漫步河西走廊,酒廊依旧喧嚣,竞争从未停歇。而滨河的酒坊里,九粮精华在时光中沉淀,酿酒人的匠心在坚守中传承。情系滨河,不仅系于杯中醇厚的酒香,更系于它在激烈竞争中坚守的匠心与初心。
(作者简介:付聪林,甘肃省作协会员,甘肃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甘肃省散文学会会员,甘州区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自1988年10月发表作品在省市级报刊发表小说散文200多篇,新闻作品5000余件。曾获“张掖市首届十大杰出青年”称号,甘州区劳动模范,甘州区六届、七届政协委员,2021年11月被中华全国新闻者协会授予“从事新闻工作者30年“光荣称号。现在甘州区融媒体中心供职。)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