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济南章丘明水古城启程,辗转奔赴亳州,这片曾孕育出一代奸雄曹操的厚重土地。历经千里奔波,不为其他,唯愿探寻那隐匿于地底千余年的军事奇迹——曹操运兵道。
未临运兵道,先睹衮雪广场。最先摄人感官者,当属色彩。时逢正午,秋阳高悬中天,将广场上新铺就的石板晕染成一片暖赭。此赭色温润和柔,恰似大地般厚重敦实,却被广场中央巍然矗立的巨石瞬间打破了这和谐的色调。
巨石之上,“衮雪”二字跃然眼前,墨色浓郁如金,似在石上翻卷涌动、奔腾不息。遥想当年,曹操征伐汉中之际,见那汉水激石,浪花似雪般飞溅,便欣然挥毫题下这两个大字,还特意省去了三点水。臣下对此大惑不解,曹操则纵声长笑,道:“江中之水,何其多也!”其睥睨寰宇的雄豪霸气与随机应变的超凡机智,仿佛都已凝萃于这无水的“衮雪”之中。
伫立于此,即便晚秋尚存的暑热,似乎也被这跨越千年的意志悄然逼退几分。微风轻拂,了无痕迹,唯有那“衮雪”二字,沉甸甸地镇住一方天地。
曹操,这个曾以“宁我负人,毋人负我”之决绝直面乱世残酷,又以“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之悲怆心系苍生的复杂灵魂,其文韬武略恰似这“衮雪”二字所蕴含的意境。既有如浪涛翻涌般的磅礴气势,又暗藏着机锋独运的精巧心思。
行至广场尽头,“谯望楼”便映入眼帘。此楼乃后人所筑,朱漆明柱挺拔而立,飞檐高挑欲破云霄。那一抹红,并非宫墙所具的威严正红,而是饱经岁月沉淀的深沉暗红;檐瓦呈沉静的黛碧之色,于皖北干燥的空气里,与广场的质朴无华、巨石的苍劲雄浑相互映衬,共同勾勒出一幅独特的色彩画卷。
拾级登临谯望楼,凭栏极目远眺,老城街巷纵横交错,皆尽收于眼底。这谯望楼,宛如庞大地下体系的敏锐眼眸。遥想当年,驻守于此的哨兵,目光必定如鹰隼般锐利,能于市井的袅袅烟火中,敏锐辨别出敌骑扬起的滚滚尘头。
曹操,那个“挟天子以令诸侯”、在官渡之战中以寡敌众成就辉煌的一代奸雄,他的视野,或许正是自这样的高处出发,望向更为辽远的天下,心怀统御四方的壮志豪情。
步入楼内展厅,光线陡然转暗。在昏黄射灯的映照下,那些原本缄默的器物仿佛被赋予了生命,开始诉说着往昔的故事。
展厅中,建安七子的画像栩栩如生,文人风骨跃然其上。这不禁让人忆起,曹操不仅是一位卓越的军事家,更是开一代文风之先河的文坛领袖。他既能在“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吟唱中抒发对人生的慨叹,又能写出“老骥伏枥,志在千里”这般豪情壮志的诗句。
沙盘之上,谯郡模型静静伫立,屋舍街巷皆笼罩在如薄暮般的昏黄光影里。几片残损的竹简置于一旁,其上墨迹已然漫漶不清,唯有“兵”“道”“令”等字还依稀可辨。这满室弥漫的昏黄,并非象征丰收的灿烂金黄,而是时间悄然凝固后所留下的深沉色泽。
从这文明的殿堂步入地下,所有的色彩都在瞬间被抹去。取而代之的,是吞噬一切的幽暗。混合着千年土腥与砖石气息的凉意,瞬间将人吞没。
凭借着地道照明灯光,人们艰难地分辨出两侧墙壁砖石的青灰之色。然而,在这浓稠得化不开的黑暗中,那原本的青灰仿佛被黑暗狠狠浸染,渐渐变成了近乎墨黑的深褐。
墙壁之上,“灯龛”静默伫立。往昔岁月里,其中摇曳的油灯曾散发着温暖而明亮的光芒,照亮兵士们锃亮的甲胄。幽深的“绊腿板”、仅容一人侧身通过的“障碍券”,这些匠心独运的设计相互配合,共同织就了一张精密无比的防御大网。
史书记载,曹操早年麾下兵力寡薄。为了迷惑敌军,他别出心裁地修筑了“隐兵道”。军队借此出入不定、行踪诡谲,令敌人如坠云雾,难以揣度其真实动向。
当置身于这座堪称“立体军事工程”的兵道之中,你才能深刻体悟到“莫测”二字所承载的厚重分量。这绝非是见不得光的鬼祟行径,而是将有限兵力发挥到极致、运筹帷幄的卓越智慧展现。
于一处岔道口,借那微弱之光,依稀可见两条地道如隐匿于暗夜的巨蟒,分别朝着不同的黑暗深处蜿蜒而去。而头顶上方,竟还叠着一层通道。这般“经纬交织,立体分布”的格局,着实令人心生惊悸。
恍惚之际,遥远的回声悠悠传来,幻化成有形的压迫感。那是铁甲掠过砖石时发出的青黑色锐响,冷冽而尖锐;亦是压抑的呼吸在胸腔中翻滚的暗红躁动,炽热而激昂。
这地下纵横交错的网络,恰似一个巨大且冷静的大脑,其沟回褶皱里,藏匿的全是精妙的计算与深沉的谋略。
那个集奸雄与诗人特质于一身的曹操,那个生性多疑却又爱才惜才的曹操,他的一生恰似这蜿蜒曲折的运兵道。于光明与黑暗的交界中穿梭往来,在诗歌的浪漫与刀剑的锋芒间踟蹰徘徊。
他倾尽全力筑造这宛如地下长城般的运兵道,或许正是因为他深谙一个道理:世间最强大的力量,往往隐匿于无形,潜藏在那不可轻易窥见之处。
当我再度奋力挣脱地下的安静又神秘,挣扎着回到地面,重睹衮雪广场时,满世界的色彩如潮水般汹涌而至,刹那间让双眼承受了一阵刺痛。此时,秋阳正恰到好处地倾洒光芒,将天地万物都温柔地镀上一层温暖的金色。
我下意识地回头望去,那地道的入口,宛如一团化不开的浓墨,悄然静卧在街角。至此,我才真切地领悟到,地上是色彩交织的盛宴,是生命喧嚣热闹的舞台;而地下,唯有那一抹自千年前便已挥就的、最为纯粹且最为沉重的墨色。
这墨色,是权谋谋略的深沉颜色,是历史厚重感的生动体现,更是一个复杂灵魂于乱世之中挣扎求存所留下的永恒印记。这条运兵道,已不再仅仅是一处简单的军事设施,而是一种生存哲学的具象化呈现。
曹操其人,无论是他的处世之道、他的诗文才情,还是他的军事武功,都已幻化为这地下的长城,沉甸甸地,深深烙印在历史的记忆深处,再难磨灭。
(2024年11月17日草成于商丘2025年11月28日修改补录于家)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