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亚,古称崖州,别称“鹿城”,坐落于海南岛最南端。这片南海之滨的土地,沉淀着万年文明印记,涌动着现代发展活力,更以包容姿态接纳多元人群,在千年时光里完成了从“蛮荒边陲”到“自贸港明珠”的华丽蜕变。

一、历史沿革:千年文脉的时空跨越
三亚的文明序幕始于一万年前,落笔洞遗址的发掘,将海南人类活动史向前推进二三千年,证实其为我国旧石器文化最南端遗址。西汉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三亚正式纳入中原版图,属珠崖郡临振县,与内地联结自此未断。
隋、唐时期,“天涯海角”虽为文人贬谪之地,却孕育了独特文化交融:它是冼太夫人镇守南疆的“汤沐邑”,也是鉴真东渡遇险后登岸传道之所。宋代振州更名崖州,沿用至明清;1987年崖县设地级市定名三亚,1988年随海南建省步入快车道,如今已是海南自贸港核心窗口。

二、多元族群:从原生根脉到移民共生
三亚是天然的“民族文化博物馆”,2022年户籍数据显示,黎族占33.5%、苗族0.6%、回族1.6%,与汉族共绘多元图景。
• 黎族:海南岛最早原住民,聚居吉阳、育才两区,船型屋与蛙纹(象征繁衍)、甘工鸟纹(象征吉祥)凝结族群记忆。其纺染织绣技艺被誉为“穿在身上的史书”,元代黄道婆曾来学艺,推动中国纺织革新;农历三月三“爱情节”,黎民对歌起舞,传承文化根脉。

• 苗族:明代从广西征调戍边,现居育才山区。木甑蒸饭锁鲜米香,蜡染刺绣显灵秀,“金字形”草屋适配山区气候;新禾节祭祀先祖,满含对自然的敬畏。
• 回族:宋元从占城(今越南中部)迁徙而来,聚居天涯区回辉、回新社区。独特“回辉话”糅合古汉语与东南亚语,伊斯兰教信仰塑造生活方式,自古善经商,如今活跃于餐饮零售领域。
上世纪90年代起,东北移民成三亚新生力量。他们为避寒、寻机遇而来,从开饭馆、经营民宿起步,渐成城市重要群体。如今东北菜馆、浴池遍布街头,东北话与海南话在菜市场交织,东北大秧歌与黎族打柴舞偶尔“同框”,移民文化与本土文化碰撞出包容活力。

三、特色美食:山海馈赠与风味交融
三亚美食是山海滋养与文化融合的结晶。
• 海洋鲜味:清蒸石斑鱼凸显本味,鱼肉细嫩;辣炒芒果螺辛鲜碰撞,一口上瘾;冬瓜海螺汤清甜爽口,是本地人与游客的必选。
• 本土风味:抱罗粉以骨汤为魂,配牛肉干、酸笋,层次丰富;崖州酸粉酸辣开胃,制作技艺属省级非遗,是“味觉非遗”。黎家竹筒饭用山兰糯米入筒烤熟,竹香四溢;苗族五色饭以植物汁液染色,红白黄绿黑分明,是节庆“吉祥饭”。海南四大名菜中的东山羊、加积鸭,在三亚可尝地道风味。
• 融合风味:东北移民带来酸菜白肉锅、锅包肉,与海南粉、清补凉同台,形成“山海鲜味+东北风味”的独特饮食生态。

四、非遗与节庆:活态传承的文化底色
三亚现有36项非遗项目,其中国家级3项、省级12项。黎族打柴舞节奏明快,舞者踏竹竿节拍穿梭;崖州民歌用方言演唱,曲调婉转,讲述民间故事;疍歌是疍家人“渔乡小调”,满含对大海的热爱。
节庆是文化活力的载体:农历三月三民族文化节,黎锦苗绣竞赛、民族体育竞技热闹非凡,游客可体验纺染织绣、观赏婚俗表演;端午三亚河龙舟竞渡,鼓声震天;回族“游公节”,民众抬信仰象征巡游祈福。东北移民带来的春节扭秧歌、腊八喝腊八粥,也成三亚节庆新元素。如今南山非遗季年均吸引10万游客,非遗文创年销近2000万元,古老非遗焕发新生。

五、商贸旅游:从丝路驿站到度假天堂
三亚商贸因海而起,随时代升级。唐宋时为海上丝路补给站,商船在此补物资、易香料珠宝;宋元明棉纺业鼎盛,崖州港成海南南部商港,棉纺织品远销广泉。现代三亚以免税经济为引擎,2014年cdf三亚国际免税城开业,2020年离岛免税额度提至10万元,截至2025年7月,5年购物金额达1324.69亿元。大悦城设外币兑换专区,太古里等高端项目加速落地,海南岛国际电影节、国际帆船赛以“展”促商,推动三亚向“国际消费枢纽”迈进。
旅游方面,古代三亚因贬谪留崖州古城、大小洞天等遗迹;改革开放后,从80年代7家饭店,发展到如今亚特兰蒂斯、万豪等近百家国际酒店云集。凤凰机场通航20个境外城市,凤凰岛邮轮港提供多元体验。

每年10月至次年4月,数十万“候鸟老人”来此旅居,三亚配套医疗服务站、老年活动中心、购物班车,适配旅居需求。如今三亚拥有亚龙湾、海棠湾等优质海湾,3处5A级景区,2016年获“全国旅游标准化示范城市”,2020年成“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免税+文旅”“旅居+康养”模式,巩固其“国际度假天堂”与“宜居康养之城”地位。
从落笔洞的远古炊烟,到免税城的现代霓虹;从黎族织机的经纬,到“候鸟老人”海边的身影,三亚在千年蜕变中,以多元魅力书写着“鹿城”新传奇。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