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苏州古城深处,庙堂巷22号,藏着一座不足一亩的小园——畅园。它的门面朴素得让人轻易错过,却引得北京园林博物馆特地复刻,成为其中唯一再现的江南园林。这么小的园子,到底有何特别之处?
畅园位于姑苏区庙堂巷22号,建于清末,坊间相传此园系清末道台王某所建。清末民初王姓衰败,园内曾开设茶馆。约“民国”7年(公元 1918年)为中国早期的法学家兼大律师潘承锷购得,进行了修葺。
著名建筑学家童寯在《江南园林志》中对其评价极高,云:“城中尚有小园,以畅园、壶园为最。”
小巧精致布局巧妙
园以水池为中心,周围缀以厅堂、船厅、亭、廊,采用封闭式布局及环形路线,面积虽小(约一亩余),园景却丰富而多层次,是苏州有代表性的小园之一。
园门设于东南角,经门厅及小院至桐华书屋。过此展望全园池水、亭廊,视野豁然开朗。
水池居园内中心,南北狭长,大部以湖石为岸,疏植花木,近南端以曲桥分水面为二。池东傍水建长廊,曲折迤逦,高低起伏。
曲廊与院墙间留有小院,内置湖石,植竹丛、芭蕉,并于廊墙上开洞门和漏窗,构成小品图画。
一步一景移步换景
园内建筑物较多,水池两边有一东一西两条廊围合,一条明廊,一条暗廊,用暗廊贯穿的手法,在苏州园林里还是非常少见的。
东廊为明廊,蜿蜒起伏,更是在短短二十米之内,曲折了六次,游人可随游廊高低起伏进退赏全园风景,在变化中丰富了游人的游览体验。
六角形的亭子名为“延晖成趣亭”
北面半亭,亭名为“憇间亭”
东廊末端为一方亭,亭名“水香榭”
穿过曲廊即至全园主厅留云山房,厅南设平台,宽敞平坦,面临水池,是畅园的主体建筑,也是静观园景的最佳场所。“留云”两字寄托着古人向往与自然相依的美好愿望。
过留云山房,经曲廊至池西船厅“涤我尘襟”。因为园子空间有限此船厅,没有设户外平台,也不做船头出水。而是船舷靠岸,向东临水,船侧是可上下开启的支摘窗,外设美人靠,必要时可以完全面水敞开,凭栏听风,畅怀胸襟。
此处,西廊是一处暗廊,光线相对昏暗,较为隐蔽。往南过方亭,沿廊升至西南的待月亭。
西面方亭,名为“玉延亭”
待月亭建于假山上,是园内最高处,由此俯瞰,全园在目。由亭顺石级可下石洞,或沿斜廊往桐华书屋,为园林游览增添了许多乐趣,由此循此便环园一周。
精致玲珑巧夺天工
畅园真正的精髓,其实在于那些散落在周边的小院落。若没有这些"呼吸的空间",整个园子就会显得过于拥挤。
这些小院就像是园林的"气口",让空间得以流动和延伸。每个小院都自成一景,有的以竹为主,清雅挺拔;有的以石取胜,奇趣横生;有的以蕉见长,绿意盎然。它们与主体景观既相互独立,又彼此呼应,形成了一种节奏感。
真正的造园不在于规模宏大,而在于如何在有限中创造无限,在方寸间容纳天地。
这或许就是北京园林博物馆要千里迢迢复刻这座小园的真正原因。
声明|除原创内容及特别说明之外,图片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认为内容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
❤️请记得点赞+关注+评论+转发❤️
❤️我的主页还有其他的苏式园林内容,诚邀您移步观看,如果您喜欢,请记得关注私信我哟~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