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这段不出游的日子,计划好好了解一下贵州省。今天就说说贵州的省会城市贵阳:
贵阳,在省会城市中存在感并不强。但很多去过的人都对它赞不绝口,说它既有避暑之清凉,又有深厚的人文底蕴。无论是自然风光还是美食体验,都值得慢慢品味。
今天我们就一起了解一下贵阳市的基本情况、地理环境和人文历史。而详细的旅游攻略因为篇幅太长就延到下一篇再说。
一、贵阳的基本情况
贵阳市,贵州省的省会,简称“筑”,别称林城、筑城。北部和西部分别与遵义市和毕节市接壤,东部及南部与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相邻,西南部与安顺市毗连。
贵阳市常住人口约660万,下辖6个区(云岩区、南明区、花溪区、乌当区、白云区、观山湖区)、3个县(修文县、息烽县、开阳县),代管1个县级市(清镇市)。
其中,云岩区和南明区是贵阳的市中心区域,是贵州省政府、省委所在地。而观山湖区是贵阳市政府驻地,是新兴城区。
二、贵阳市的地理环境
贵阳地处云贵高原黔中山原丘陵的中部,平均海拔1100米,大致在大娄山以南,苗岭以北,武陵山以西,老岭山地以东。喀斯特出露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85.03%,“山中有城,城中有山”。
地形主要以山地和丘陵为主,其中山区占52%,丘陵占35%,其余为散落其间的坝地、山谷。是一个没有平原支撑的省会城市。
苗岭横亘于贵阳市境的中南部,是长江与珠江两大流域的分水岭。分水岭以北及花溪区的高坡东部属长江流域,占全市总面积的94.2%。
贵阳没有天然湖泊,如今众多的湖泊都是人工水库改名而成的。其中:红枫湖(原红枫水库)、百花湖(原百花水库)为大型水库,其余还有很多中型水库(湖),如:阿哈湖、花溪湖等十多个。
红枫湖相当于6个杭州西湖大,湖边有个红枫岭,种满枫香树。深秋时节,枫叶红似火,水波绿如碧。
百花湖中有岛屿108个,错落有致。在百花湖岸边,人们逐水而居,依靠着百花湖过着富足的生活。
百花湖
红枫湖、百花湖,再加上阿哈水库,构成了贵阳的两湖一库,这三座人工湖,是贵阳最主要的饮用水源,是贵阳人的“三口水缸”
贵阳因较高的海拔高度、较低的纬度位置,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无霜期较长、雨量充沛,成就了“爽爽的贵阳”。
贵阳的雨日集中在每年的5~6月,11月至次年2月,而在7~9月,晴天则相对多些。2007年中国气象学会授予贵阳“中国避暑之都”荣誉称号。
三、贵阳的人文历史
唐朝以前,贵州最发达的地方是黔北和黔东,就是如今的遵义和铜仁一带,因为那里更靠近四川、湖南,开发的比较早。
唐宋时期的贵阳,一直是当地土著民族争夺的目标。而在中原记录的历史中,宋代之前的贵阳,曾先后隶属于牂牁国、夜郎国、牂牁郡等,没有明确的地界范围。
******
到了元朝,各路土著纷纷归顺朝廷。
1279年,元世祖在这里设置了八番顺元宣慰司。当时的顺元城是一座土城,设有东、南、西、北四门,是作为军事要塞而存在的。
******
1381年,明太祖朱元璋为彻底消灭盘踞云南的元朝残余势力,“调北征南”,派傅友德、蓝玉、沐英率三十万江淮子弟,浩荡南征。
自此,贵阳这里开始成为南下两广、北上巴蜀、西进云南、东连湖湘的枢纽。战略地位开始显现,逐渐高过了黔北和黔东,成为贵州的中心。
1382年,贵州都指挥使马烨将顺元城土墙改建为石城。当时建有五座城门,分别是武胜门,朝京门,圣泉门,柔远门和德化门。现在只有武胜门保存了下来。
1413年,明朝在今贵阳市设置贵州布政使司,标志着贵州省正式成立。此时的贵阳还被称为贵州城,是贵州布政使司的行政中心。
***
【插播】王明阳与贵阳的渊源故事
1508年,王阳明,这位明代著名哲学家、思想家、儒家心学的集大成者,被贬到贵州的龙场驿(今贵阳的修文县城)做驿丞。最开始,他就居住在龙岗山上的“东洞”(后改名为阳明洞)。
他在贵阳的三年,完成了龙场悟道,还受聘到城内的文明书院讲学,系统阐述了“知行合一”理论。因此,贵阳成为儒家心学思想形成与传播的核心地。
***
1569年,因贵山之阳的位置,将贵州中心改名为贵阳府。至此,贵阳这个名称,才开始作为这个行政区域的地名。
南明河从古城南门外流过。南明河是乌江支流,主河道长148公里。自西南向东北流经如今贵阳市的花溪区、南明区等地,一直被称作贵阳的“母亲河”。
1598年,以南明河中一块巨石为基设楼宇,时任贵州巡抚江东之希望贵州“科甲挺秀”,得名“甲秀楼”,并写下“擎天砥柱在中流”的诗句,希望改变贵州人才稀少的局面。
甲秀楼
1626年,贵阳在北门外增砌外城600多丈,设威清门、六广门、洪边门 、小东门四门。建有四阁:玉皇阁、灵官阁、皇经阁、文昌阁。其中,文昌阁为“四阁”中现在仅存的一阁:
文昌阁
自此,形成了贵阳内外双城、“九门四阁”的城市布局。
明代实行“移民实边”的政策,卫所制是明代特有的军事制度。那时的贵阳,有诸多的所、屯、堡、哨分布。士兵以及随军家庭,另外还有自发前往的内地百姓,浩浩荡荡的开赴贵阳,这应该是贵阳城的第一次大开发。
来自中原的汉族文明与西南少数民族文化相融合,形成了独特的建筑、服饰、戏曲等元素,这就是贵阳独有的屯堡文化。
地戏
例如,位于贵阳南郊的青岩古镇,就是由当年的军屯发展而来,至今仍保留着明代军事防御体系和中原文化特征。
青岩古镇
明代的贵阳城已是“万家之邑”,居民达3万余人,大多数为各地来的移民。而原来的土著少数民族,则逐渐离开城市,退居到城郊的山谷,从事农业生产。
*****
清朝,沿袭了明朝建制,贵阳作为贵州省治,得到进一步发展。贵阳城也在明代城墙的基础上,进行了修缮和加高。
1638年,徐霞客途经贵阳时,穿过次南门,走过都司桥,沿着南明河一路前行。来到太子桥时,他不禁问:“何以‘太子’云也?”下图就是保留至今的太子桥:
贵阳太子桥
徐霞客也曾到访青岩古镇,正赶上青岩由土城改建为石城,他记录了古镇“城中颇有瓦楼阛阓街市”的繁华景象。
雍正时期,云贵总督鄂尔泰大规模推行“改土归流”,土司势力衰落,贵阳地区最后只剩下几个名存实亡的小土司。
再说说清朝的移民,明朝来到贵阳的移民此时已经成为土著,清代新迁来的汉族移民,被称为“客民”。这些“客民”不同于明代有组织有计划的“集团式”移民,而是来自全国各地、各行各业的“自发式”移民。
到清朝末年,汉族人口数量已经占贵阳地区总人口的大部分,也形成了“七十二行”繁荣的行业布局。同时,各地的移民也将他们的乡土文化带到了贵阳,当时贵阳城中遍布的各地会馆就是明证。下图是民国初年的老照片:贵阳的福建会馆。
老照片:贵阳的福建会馆
这些来自中原的移民及他们的后代,都非常重视读书,以参加科举、求取功名。明清两代,贵阳共走出了千名举人、百名进士,对位于西南的偏远之城,实在是难得。
尤其是,还出现了立于龙虎榜首的文状元赵以炯、武状元曹维城。现如今,贵阳也留下很多他们的故事与遗迹。
赵以炯故居
曹状元街
******
时间来到近代,抗日战争期间,东北、华北以及东南沿海地区相继沦陷。而位于内地的贵阳,成为湘黔、黔桂、川黔、滇黔四条西南公路交汇点,贵阳逐渐成为中西南地区至关重要的避风港与补给站,走到了历史舞台的聚光灯下。
老照片:1940年的贵阳
为了让公路上的汽车跑得更稳更快,修车业、橡胶工业优先发展,马王庙汽车修理厂是当时国内规模最大、设备最好的修车厂,贵阳人研发改装的木炭汽车在炮火中跑遍西南各地。
众多兵工厂、药品厂、炼油厂,在贵阳生产出抗日急需的武器、炸药、汽油、柴油等重要物资,运往抗日前线。
文化教育、医疗卫生事业也在贵阳城中得以栖身,如:《新华日报》、中华书局、商务书局、世界书局等。
《新华日报》贵阳分销处旧址
战时,大夏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前身),湘雅医学院与中央医学院迁至贵阳。还有,中国红十字会救护会以及国际援华医疗队驻扎在贵阳图云关,使贵阳成为了战时全国战地救护的基地和指挥中心。
贵阳城的人口,从抗战之前的10余万,到1945年,已经增至28万。城中店铺多达3000多家,百货生意、茶楼酒肆都是生意兴隆,甚至还出现了夜间经营的地摊夜市。可以想见当时出现在贵阳的“战时繁荣”。
***
【插播】抗战时期的息烽区
现在的息烽区,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息烽”这个地名为明崇祯皇帝赐名,寓“平息烽火”之意。
1935年,红军长征南渡乌江、过境息烽,留下了一批战斗遗址、宿营地遗址和遗物。
1938年11月-1946年7月期间,国民党在此建起一座规模最大、等级最高、关押人数最多的秘密监狱息烽集中营,杨虎城、黄显声、“小萝卜头”等烈士的生平和斗争业绩被烙印于此。
******
解放后,1964年至1978年,国家在贵州实施三线建设,贵阳成为核心区域。建设了以国防科技工业为重点,配套发展电力、冶金、机械等产业,形成航空、航天、电子等工业体系。
随之而来的,是大量的工人、技术人员,他们携家带口来到贵阳,并在中心城区(云岩、南明两区)之外,建起了若干卫星城镇,形成“小王国”式社区。
******
1996年1月,清镇市、修文县、息烽县、开阳县从安顺地区划出,均划入贵阳市(其中,清镇市为贵阳代管)。
2000年后,观山湖区挂牌成立。市政府、贵州省博物馆、会展中心、金融城等一个个知名地标纳入其中,成为贵阳的新兴城区。
贵阳观山湖区
******
同整个贵州省一样,交通一直是贵阳发展的最大障碍。随着贵州交通大环境翻天覆地的改变,今天的贵阳,已经建起层层公路、绕城高速、地铁网络,把各个区连成一体。从下图这个贵阳交通规划中,可以感受到:贵阳再不是那个交通不便的闭塞之地了。
随着贵州成为“大数据之都”,贵阳,也站在了全球数字经济的聚光灯下。2000年后,贵阳的经济规模从全国100名外跃升至前60名。
最新的数据显示,2025年前三季度,贵阳市在全国城市中位列第57位;在27个省会城市中,贵阳排名第8位。早已不是那个贫穷、落后之城了。
同时,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贵阳的另一大优势越来越凸显出来。那就是“避暑之都”。贵阳的夏季,平均气温约23℃。再加上周边众多环境优美的森林公园,贵阳逐渐成为人们理想的避暑目的地。
有数据说,2025年,来贵阳避暑的旅居游客达到27万人次,其中多一半在贵阳停留超过了30天 。
但也必须说的是,贵阳有一个躲不开的短板,那就是平地极少。老城区核心区仅约10平方公里,而且被黔灵山、南岳山等环绕,城区被山脉分割。
为满足越来越多的居住需求,建设高楼、特高楼成为城市发展的必然选择,你知道吗?贵阳的摩天大楼数量,在全国都名列前茅,其中楼高超200米的摩天大楼数量就多达37座。
其中,尤以号称亚洲最大的花果园小区,最具代表性。花果园小区占地六千多亩,由22个街区和300多栋高层建筑组成,最高楼层超过45层,常住人口超过50万。
关于花果园,人们褒贬不一。褒的人,说它拉低了房价,满足了居住需求,配套设施齐全,生活便利。贬的人,说人口密度太大,缺少绿化,交通拥堵严重,居住环境恶劣,是贵阳的“伤疤”。
但不管评价如何,这里的双子塔、海豚广场、艺术中心(被称为“白宫”)等确实很漂亮,已经成为网红打卡地。

今日的贵阳,既有独特的自然风光,也有充满历史底蕴的甲秀楼、文昌阁、阳明祠、青岩古镇......还有以酸辣为主的特色美食,下一篇,就详细说说贵阳的旅游攻略。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