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预告!
第二届安徽农文旅电商嘉年华
将于12月6日
在安徽·宿松县湿地植物园启幕
看乡土珍品,乘数字浪潮
共赴一场数字经济的盛会!
当长江碧波轻吻小孤山的嶙峋岩岸,当博物馆灯火映亮宋瓷的千年釉光,当白崖寨石墙漫卷山野的清风,当文南词唱腔萦绕皖西南的晴空……这座拥有“长江绝岛之奇、国宝宋瓷之雅、白崖古寨之壮、文南词之韵”的千年古城,正徐徐展开一幅跨越时空的文化长卷,让古今对话在山水之间生生不息。
小孤山・江天奇绝
孤峰挺秀,独峙江心,这座被誉为“长江绝岛”的奇山,恰似一位遗世独立的佳人,在奔流不息的江水中仪态万千。长江于此劈开天际,形成“一面山、半江月”的诗意构图,自然灵秀与人文底蕴在此交融共生。“海门第一关”上的石刻与“小姑与彭郎”的浪漫传说交织,让自然景观成为诗词的具象化表达。
拾级而上,探访启秀寺、儒学堂遗址、观涛亭、梳妆亭、圣旨碑、海门第一关等处,在指尖可触的石刻与诗文间,诉说着岁月的故事。这里的山水早已超越地理存在,孤峰屹立如君子守节,江水奔涌似文脉滔滔,成为文人墨客精神寄托的千古胜境。
博物馆·宋瓷雅韵
宿松县博物馆,是一座集收藏、展示、教育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殿堂,馆藏686件/套珍贵文物,勾勒出6000年前新石器时代到明清时期的文明长卷。从三孔石刀到饕餮纹青铜鼎,每一件文物都是“时光的切片”,串联起“千年古县”的文化脉络,为历史提供了最坚实的物证。
其中,“镇馆之宝”——北宋青白釉仙人吹笙壶取材于《列仙传》王子乔吹笙凤鸣的神话故事,1994 年出土于宿松天圣三年宋墓,经国家文物专家鉴定为一级文物中的国宝级文物,更是安徽省唯一的瓷器类“国宝”。釉色如玉,温润通透,壶身仙人吹笙的飘逸姿态,既彰显了宋代制瓷工艺的巅峰水准,又暗合了“诗酒趁年华”的宋代风雅,成为文人精神的物质化身。
白崖寨·烽火遗风
始建于元末的白崖寨,坐落于宿松县趾凤乡白崖山,历经700年风雨沧桑,堪称“活的历史教科书”。因其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曾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斑驳的石砌古城墙绵延十余华里,如今仍能从砖石的纹路中窥见金戈铁马的往昔。
古寨与苍山共舞,石块垒筑而成的“南国小长城”顺着山脉走向,在峭壁上逶迤起伏,曲折蛇行,万卷书崖的雄奇、船型石的灵动、攀龙门的险峻、囍树的生机、望江亭的开阔,众多景点散落山间,一步一景皆有故事。穿行其间,山风拂面,仿佛能听见历史的回响,感受文明传承的坚韧力量。
文南词・乡韵流芳
作为皖西南民间艺术的“活化石”,文南词根植于宿松民间,至今已有300年历史。因主要声腔为“文词”和“南词”而得名,它承载着宿松地区的方言特色、音乐基因与民俗记忆,是流淌在乡土间的文化血脉。
距离宿松县城10公里的佐坝乡龙门村虞松峦屋场,相传这门艺术的发源地。文南词与当地灯会歌舞、民歌小调、断丝弦锣鼓等民间艺术交融共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腔调戏韵。其声腔完整、曲调丰富,分小调、文词、南词三大类,曲牌多达一百二十余种,素有“九腔十八调”之称。2008年,宿松文南词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让这抹浓郁的乡韵得以代代相传。
宿松的魅力从不止于“好看”,更在于“好读”——读山,可悟文人孤高;读器,可触历史温度;读寨,可感文明坚韧;读曲,可品乡土情深。这或许是宿松递给世界的“文化请柬”:它不仅是一个地理坐标,更是一个文化磁场,吸引着所有热爱山水、钟情历史、珍视传承的人,来此探寻文化根脉,感受时光的馈赠。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