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暖阳铺在齐长城青石关的青石板上,北门深处的车辙痕里,仿佛还能听见古齐鲁商队的马蹄声——这座始建于春秋时期的“齐鲁第一关”,是齐长城沿线最险峻、保存最完整的关隘之一。11月25日,记者从济南市莱芜区和庄镇青石关村获悉,齐长城青石关关堡片区保护与活化项目已进入关键阶段,舍茶处、古驿站咖啡馆等文化节点率先完工,战地医院民宿、传统民居改造等工程正加速推进,这座承载2500年历史的古隘,正逐步成为文旅融合的乡村振兴新地标。
千年古关:齐长城的“咽喉锁钥” ,古商道的文明印记
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青石关的历史可追溯至春秋时期,是齐国为防御鲁、楚而修建的长城关隘之一,因关隘以青石垒筑得名。其地处莱芜、博山、章丘交界的瓮口道,两侧山峰对峙如“瓮”,关隘嵌于其中,素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军事地位;同时,它也是古代“陶瓷之路”的必经之地,唐宋至明清时期,淄博窑的陶瓷、莱芜的铁器经此运往齐鲁各地,关隘内曾设驿站、茶舍、商号,是南北商旅往来的重要枢纽。
关隘现存遗迹中,北门洞青石板上的两道深达20厘米的车辙痕,正是千百年商贾通行的实物见证;关北的“青石关”摩崖石刻、炮台顶的营房遗址,也留存着军事防御与商贸繁荣交织的历史记忆。清代文人蒲松龄曾在此设茶舍搜集民间故事,《聊斋志异》中部分篇章的素材便源于此,更让这座古关添了几分文韵。
古隘新生:文化节点先启,重现“陶瓷之路”烟火气
此次关堡片区项目以“保护优先、活化利用”为原则,首批完工的文化节点已初步还原古关历史场景:蒲松龄舍茶处:复原清代茶摊格局,石桌、陶壶与古槐相映,游客可在此体验“听聊斋故事、品老茶”的文化互动;古驿站咖啡馆:依托明清驿站遗址改造,保留石砌墙体与木构梁架,现磨咖啡香与千年石墙碰撞出“古今交融”的休闲空间;老豆腐坊:重启传统石磨工艺,现做豆腐的豆香飘满古巷,既传承乡村技艺,也成为体验式消费的特色业态;展览馆院落:通过齐长城城防构件、古商道陶瓷残片等实物,结合图文展示其军事史、“陶瓷之路”商旅文化,完整呈现青石关的千年脉络。
加速推进:民宿与民居改造,让古村“住”进现代生活
目前,项目二期工程正紧锣密鼓施工:战地医院民宿:以抗战时期战地医院旧址为基底,修旧如旧保留石砌院落格局,内部配套现代民宿设施,预计2026年初投用,可同时容纳30人入住;传统民居提升:对村内12处明清石屋进行加固修缮,保留“石墙灰瓦”风貌的同时,加装卫浴、供暖等现代设施,未来将引入手作工坊、非遗工作室等业态。项目负责人介绍:“所有改造都严格遵循文物保护规范,比如北门洞周边建筑高度不超过城墙,材料优先使用本地青石、老木,确保‘修旧如旧’。”
长远规划:串起文旅链条,打造齐长城研学目的地
据了解,关堡片区全部完工后,将串联起齐长城遗址、炮台顶营房遗迹、瓮口道古辙痕等资源,形成“文化体验+休闲住宿+研学教育”的完整业态:设计“齐长城军事文化研学线”,推出“走古关、辨城防、做豆腐”的沉浸式课程;联动周边长勺之战遗址、雪野湖等景区,打造莱芜北部文旅环线;培育“青石关”农特产品品牌,通过电商直播将小米、蜂蜜等山货推向市场。“我们不仅要让游客‘来得了、留得下’,更要让村民在家门口增收。”青石关村党支部书记焦玉强表示,项目已带动10余名村民参与业态运营,未来民宿、工坊等将提供更多就业岗位,让千年古隘真正成为乡村振兴的“聚宝盆”。
记者:刘明安 编辑:孙毅 校对:汤琪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