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吴航十二景”中的山海交响
归帆连沧海 云霞映屏峰
在福州新区(长乐区),“吴航十二景”如一幅绵延千年的山海画卷,每一景皆承载着自然的馈赠与人文的积淀。
继探访“首石凝云”“龙潭晓瀑”等六景后,福州晚报记者再度启程,聚焦“御国归帆”“屏嶂铺霞”“灵峰迎旭”三处胜景,追寻其背后的历史脉络与时代新声。
游客在御国山山顶。陈琳莹摄
御国归帆
山海航标 千年守望
御国山坐落于松下镇首祉村东侧,山形如牛角,故俗称“牛角山”。据《长乐县志》记载,古时南洋朝贡船队皆以此山为航标。
日前,记者一行来到这里,从午山村起步,石阶蜿蜒隐入林霭。山路在松涛之间穿行,偶尔传来风电场的风车转动之声,像是现代文明与古老山林的低语。海风裹挟着咸湿的水汽,扑面而来。
登临山顶,立于山顶巨岩之上,东望可见马祖列岛,近处岛屿星罗棋布,渔帆归港之景如诗如画。山巅现存明洪武五年(1372)驸马汪原所题“云山天海”与郑建中所刻“日角云根”等摩崖石刻,见证着海上丝路的繁华。可以想象一下,那时这里没有步道,没有风车,只有海,只有天,只有山,以及山外望不尽的归帆。明代那些朝贡的船队,以此山为航标,在一片苍茫中辨认方向,载着异域的珍奇,驶向东方。如今,御国山已成为户外登山的热门打卡地。
灵峰所在的天池山山顶如今依然可见旭日从海上升起。程冰官 摄
屏嶂铺霞
朱子遗韵 丹崖流彩
步入江田镇溪山村时,阳光正为屏山勾勒金边。屏山绵亘数里,似屏嶂。“山倾水笑,红唇吻石”——潼溪、南溪、北溪在此相拥,溪水清澈见底,下游便是端午时节上演夜赛龙舟的河道。
沿溪而行,紫阳阁遗址静立山腰。记者抚过石壁上“溪山第一”四字,指尖传来的不只是粗粝的岩纹,更是跨越时空的文化温度。
九仙洞内的唐宋题刻、龙潭的月夜浮珠、宋代石桥的静默身影,都在诉说着同一段往事:朱熹在此避伪学之禁,却让理学的种子在岩壁溪涧间茁壮成长,孕育出“十二进士连第”的文坛佳话。
屏嶂铺霞。罗全冲 摄
当夕阳开始为群山镀金,真正的奇迹方才上演。赤色岩壁仿佛被点燃,整座屏山化作流动的霞锦,与蜿蜒三溪交相辉映。
“屏嶂铺霞山积锦,龙潭印月水浮珠”——古诗的意境在此刻变得如此真切。这不只是自然奇观,更是一场跨越千年的视觉盛宴,是山水与人文共同谱写的瑰丽诗篇。
如今,这座被霞光眷顾的屏山,已成为连接古今的文化桥梁。修缮一新的登山步道上,游客既能触摸宋代的摩崖石刻,也能在端午夜观赏溪中龙舟竞渡。溪山村入选历史文化名村,让这片曾经只存在于诗卷中的美景,真正“活”在了每一个到访者的心中。
“云山天海”摩崖石刻。陈琳莹 摄
灵峰迎旭
云楼接海 石语迎曦
灵峰迎旭位于江田镇天池山。“唯高也,故得日最先。”清代县志中如此记载,每当朝阳初升,金光荡射山峦,如锦屏彩幛罗列,光怪陆离,被誉为“海国之巨观”。
然而与古人所见不同,今日灵峰眺望的已非纯粹的碧波万顷。随着城市发展,远处高楼如春笋般拔地而起,现代都市的轮廓与古老的海天胜景构成奇妙的图景。曾经一览无余的沧海,如今需要在楼宇的间隙中寻觅。
不过,山间的摩崖石刻依旧静默而立。那些历经风雨的刻痕,见证了曾经作为“得日最先”航海地标的时刻。
站在古今交汇的天池山,记者深切感受到:真正的“海国之巨观”,不只在山海形胜,更在文明延续的壮阔。当阳光彻底驱散晨雾,照亮山下的新城与远方的沧海,这幅古今交融的画卷,或许正是灵峰在这个时代最美的模样。
“山不让尘,川不辞盈。”千百年来,御国山的航标始终守望沧海,屏山承载着朱子的理学遗风,天池山每日迎接着最早的东海朝阳。三处胜景虽风貌各异,却共同凝练成吴航大地独特的人文气象,见证着自然造化与历史积淀的深度融合。
如今,御国山下虽已不见古时归帆,但新的发展征程正在启航;屏嶂铺霞的绚烂晚照依旧每日上演,只是赏景之人代代更迭;灵峰迎旭的日出亘古如新,每一次黎明都是古今文明的再度重逢。这些承载着千年记忆的景观正焕发新的生机——它们既是历史的见证者,也是发展的参与者,继续在每个日出日落间,向人们诉说着山海与人文的永恒对话。
□文化时讯
日前,“戏聚榕城”2025年福州市闽剧优秀选段(折子戏)展演评选结果公示,福州新区(长乐区)大众闽剧团演绎的《薛仁贵·凯旋返》凭借细腻情感表达摘得优秀作品第一名。
今年前三季度,福州新区(长乐区)文旅市场交出亮眼答卷,国内旅游人数达608.82万人次,同比增长11%;旅游总花费62.26亿元,同比增长14.5%;人均花费1023元,同比增长3.2%。
11月,第二届“水美长乐 幸福河湖”摄影大赛颁奖仪式暨摄影展在长乐区博物馆举行,不少观众前来观展,见证这场融合生态之美与艺术之韵的盛会。
11月22日,以“全民健身,一生长乐”为主题的福州新区(长乐区)第十三届全民健身运动会村村篮球邀请赛在长乐体育中心综合馆迎来决赛。最终,漳港街道队拿下这届“村BA”冠军。
□长乐至宝
明景德镇窑白釉瓷盘
该瓷盘造型为敞口外折沿、浅腹、圈足,白胎,白釉、足底沿露胎。器形完整,盘体略有变形。白釉盘的口径23.7厘米,圈足底径13.5厘米。瓷胎白而细腻,施白色釉,盘内外通体满釉。
这是明代中期景德镇民窑烧制的白釉瓷器,色泽纯正,近似甜白釉。它是平潭海域海坛海峡老牛礁明代沉船上出水的外销瓷器,因此有较高的研究价值,是明代福州港口转运的景德镇的外销瓷器的实证。当时,景德镇陶瓷外销最便捷的运输方式便是从景德镇船运,然后从信江到武夷山分水关,再由挑夫挑过山隘,再从闽江上游放船筏顺流而下,直到运至福州后装海舶出海,转销于世界各个地区。(记者 陈坚)
来源:福州晚报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