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傍晚回到张家界火车站,三天前我们踏上这块土地的地方。二十点四十五分火车开动,经过近十九个小时的旅途颠簸回到济宁。
没去过湘西,湘西于我仅是两个汉字,在湖南的西部,不很真切地知晓有个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首府在吉首。去过湘西,这地儿在我大脑中变得鲜活,变成具体的风土人情。总想找些文字,把零零碎碎的观感表达出来。
乘火车从济宁去张家界,经菏泽,从东明入河南,一路向西,经新乡、焦作,从济阳南下,穿汝州、南阳过湖北一隅,到湖南西北部。这趟铁路线我没走过,看地图,在河南境内走了个“倒L”。这趟线,就好像知道我们要去看山,有意用“太行王屋二山”预热。火车在豫西的大山中驰骋,不时穿过山洞……听着火车辗轧铁轨发出的咣当咣当声,看着窗外不时跑过去的山,不知不觉天黑下来,爬上卧铺,晃晃悠悠,很快便睡着了。在睡梦中过了湖北,醒来已是湖南境内。一路上的村镇透着古朴,又像在为湘西作铺垫。这趟线车慢路绕,不大合当下生活的快节奏,却让我领略了一路风情,颇有几分庆幸。凡事不一定越快越好,路上有路上的风景。
二0一五年七月七日中午出发,八日早晨八点四十五分抵达张家界,开始了我们的湘西行。张家界原名大庸,一九九四年改叫张家界。张家界在湘西的群山里藏得太深,连旅行家徐霞客都不曾到过,遂缺少些许人文气。走进景区,路边竖着一块块碑刻。近二十年来过这儿的名人几乎都留下了几笔吧,若干年后或许会孕育出些许文化底蕴。人文的积淀是个漫长的过程,急不得,当下张家界还太年轻。见诗人汪国真写道:“金鞭岩下望雄奇,神姿应照十万里。莫道眼前清水流,波深源自出小溪。”
走了段掩映在绿树间的山路,又坐大巴车在大山间拐来拐去,十多分钟后来到缆车站。坐缆车上到杨家界,隔着山壑远眺“天然长城”,雄姿伟岸。妻慨叹:“真的很像长城!怎么形成的呢?”长长的一道山梁,高低起伏,蜿蜒迤逦,满是绿色,生机盎然,不得不佩服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下了个小坡来到袁家界,吃过午饭参观土家族古寨,见门上一木匾写道:“土人土寨土活法”,左下角署名“霞客”,此“霞客”非彼“霞客”吧。人无论怎样活,适合自己便好,不能说“土人土寨土活法”就是落后。导游说土家族生了男婴,要削平脚掌,以便长大后能走山路,适应自然环境。土家族男孩长到十五岁需独自进山里生活至少十五天,不被野兽吃掉平安回来便正式成人。土家族男人经过这般锤炼,造就了坚毅刚强的性格,是真男人。现代社会培养的许多男人娘娘们们,是进步还是落后。男人应有阳刚之气,女人要有阴柔之美
袁家界的山路伪装得极好,这边山体那边护栏。褐黄色的岩层如山体之肌肤,裸露着触手可及,护栏外矮树茂密,走在山路上并不害怕。向右转到观景台,俯视群山,一座座披着绿衣,争奇斗艳,高矮胖瘦互不牵扯,不像伊斯兰女人裹得严严实实,倒像穿旗袍的女人很自然地裸露着些许诱人的灰白色肌肤。站在观景台上,回头看,矮树攀附在崖壁上,刚刚走在悬崖边,却浑然不觉。顺着山路朝下走,一会儿有山跑到头上,一会儿有山跑到前边,一会儿又有山跑到后面,像捉迷藏。
到山下,见路边有条小溪,溪水欢快流淌着,绕过一座座山,像调皮的小男孩,在给一个个亭亭玉立的美人洗脚。这便是金鞭溪。沿金鞭溪向山外走,忽见一个小猴,蹲坐在路当中,瞪着大眼睛,并不怕人,旁边树上有个老猴带着个小猴从这棵树跳到那棵树上……(初稿写于2015年7月13
作者简介:
胡成江 ,济宁市青年作家协会副主席, 济宁市作家协会会员 ,济宁作协“两新”委员会副秘书长 。在《天池小小说》《小小说选刊》《济宁日报》《济宁晚报》《中国水运报》等多家报刊发表小说、散文等作品多篇。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