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回来了,速来”“油条在手,冲向那片海”“今日份KPI:拿下那只‘行走的雪花’”……10万余只海鸥正扑棱着翅膀,闯进青岛的冬天。
不久前启动的“山海冬韵·鸥遇青岛”第二届青岛海鸥季,再次向五湖四海的游客发出邀约:“快来!冬日的碧海蓝天,就差一个看海鸥的你。”
为何偏偏是海鸥,成为冬游青岛的“最佳拍档”?
一只海鸥的“好人缘”
飞一趟青岛,就为看海鸥?
社交平台上的“追鸥热”已给出答案:有人提前研究“投喂攻略”;有人化身“栈桥特种兵”,往返数十次只为捕捉最佳“鸥遇”瞬间;还有人即便晕船也要出海,只为记录海鸥逐浪翻飞的震撼画面。
这群白色精灵,为啥拥有如此强大的文旅吸引力?
网友分享的追鸥照片 图源:@小红书青岛一九八七摄影
最稳“出勤率”。
青岛的海鸥,是既守时又可靠的“冬日老友”。
自1994年《青岛晚报》发起“挽留海鸥行动”以来,三十一年间,城市与市民的持续投喂、用心守护,将这场自然迁徙,酿成一场年年如期上演的“冬日约定”,沉淀为青岛独有的城市节律。
从最初的百余只、几个种类,到如今10万余只、25个种类,连中华凤头燕鸥等珍稀品种也频频现身。它们的活动范围也从最初的栈桥、五四广场等前海一线,扩展到李村河、西海岸唐岛湾、胶州湾湿地等区域。
这群“城市地接”,以最稳定的“出勤率”,向身处流动旅程中的人们,递出了一份“终将相遇”的确定承诺:冬日来青岛,必有海鸥相伴。
游客在青岛海边喂海鸥
最懂“分寸感”。
海鸥是精准拿捏“人鸥关系”的社交高手。
无论你是扬手撒下面包屑,还是手握鸥粮静立等待,它们总能以刚刚好的“社交距离”向你靠近——既带着灵动的热情回应你的善意,又不会过度亲近让人不适,不失克制与体面。
从心理学角度看,这样的互动恰好触达了人们的“情感临界点”:既满足人们亲近自然、与生灵对话的渴望,又不越过人与野生动物之间的安全界限。在沉浸式文旅愈发受欢迎的今天,这份“恰到好处”的互动,正是海鸥最动人的魅力所在。
而这份自发形成的人鸥默契,也为海洋生态科普提供了绝佳契机。不久前,海鸥节青岛极地研学基地成立,以“沉浸式+体验式”的海鸥科普,让人们从随手拍鸥,到真正懂鸥。
网友分享的与海鸥互动照片 图源:@小红书青岛一九八七摄影
最擅“凹造型”。
海鸥天生自带“顶流”气质,是行走的“大片制造机”。
洁白的羽毛、灵动的姿态,在青岛冬日山海的映衬下,每一次振翅都精准踩中“诗与远方”的视觉爽点——无需刻意构图,随手一拍,即成大片。
社交媒体上,“求贴贴”的软萌表达、“悬空叼食”的精彩瞬间、“群鸥齐飞”的震撼场景,让与海鸥的互动成为一种极具传播价值的“社交资产”。
于是,“诗与远方”不再只是心中的向往,而是化作朋友圈里可传播、可共鸣的“高光时刻”,也让“去青岛看海鸥”成为自带传播力的文旅热点。
一只海鸥的“辐射力”
一只海鸥,如同冬日里的灵动纽带,打破了冬季的沉寂,为冬游青岛注入源源不断的生机与活力,更重塑着城市冬游的叙事逻辑。
-青岛推出“追鸥逐浪”航线
“体验升级”的起点。
传统冬游往往陷入“景观静态化、体验同质化”的困境,导致游客记忆零散、黏性不强。
而海鸥,作为一种自带互动属性的情感媒介,通过投喂、嬉戏等行为,与游客建立起即时反馈的情感连接。这种充满治愈感的互动,不仅为青岛的冬季增添了独特温度,更在游客心中刻下难以抹去的烙印。
今年,青岛文旅顺势而为,推出十大精品路线、十大主题活动、十大消费场景、十大网红打卡地,搭配160项冬游玩法,一步步引导游客从“专程来看鸥”,升级为“爱上青岛的冬天”。
高铁“海鸥专列”
“深入串联”的支点。
这只白色精灵的影响力,早已渗透到来青旅行的每一个环节,织成一张覆盖“吃住行游购娱”的文旅网络。
行程开始,氛围感便“一路”拉满:海鸥主题航班、高铁专列、地铁3号线整车海鸥元素包装、海鸥创意主题巴士;若想换个视角,还能搭乘“追鸥逐浪”航线,在海上近距离邂逅群鸥飞舞的盛景。
游在途中,无论是“海鸥+老城漫步”的文化探寻,还是“海鸥+温泉康养”的休闲疗愈,抑或“海鸥+网红咖啡”的社交打卡,海鸥元素串联起一系列文旅资源。
离开之时,海鸥玩偶主题文创等伴手礼,更让这份冬日记忆有了可带走的实实在在的载体。
青岛老城区设置的海鸥主题互动装置
“社交裂变”的落点。
“答应我,这个冬天一定要来青岛看海鸥”“在零度的海风里,邂逅西伯利亚来信的浪漫”……社交平台上,游客的真诚分享更具感染力。
“青岛海鸥”相关笔记已超7万篇,话题#鸥遇青岛#播放量突破333万次,一条“海鸥掠过栈桥”的短视频,就能轻松收获上千点赞。
老城区街头的海鸥主题拍照装置、互动式“海鸥日报”拍照机,更激发了游客的创作欲,大家纷纷驻足留影、主动分享至社交平台。
这些发自内心的记录,极具传播力和感染力,持续推高冬游青岛热度。
一只海鸥的“破圈术”
一只海鸥,看似微小,却如一个精妙的支点,打开了冬游青岛的全新叙事。
这个冬天,青岛围绕“山海冬韵·鸥遇青岛”这一核心IP,努力让这位振翅翩跹的“冬游代言人”从“海平面”飞进更多人的“聊天框”。

每到冬季,就会有大批市民游客来栈桥喂海鸥 韩星 摄
做减法,一个符号击穿认知。
《什么是战略》一书中指出,人们天生抵触复杂、偏爱简洁直观的体验,渴望“一键直达”的确定感。这一逻辑同样适用于城市旅游品牌的构建——真正能让人“哇塞”的文旅IP,从来不是元素的堆砌,而是“少而精”的精准狙击。
如杭州西湖的湖光山色、婺源田野的金色花海等,都以单一而鲜明的符号,俘获游客认知,成为大众记忆中不可替代的存在。
今年,青岛冬游以海鸥为主线,统一形象、集中传播,不断强化“海鸥与青岛”的强关联认知,为游客提供一份清晰、确定的旅行理由。
市南区推出IP形象“鸥啦”
做加法,让IP有情绪、有场景。
在感知体验上做加法,是IP长效保鲜的关键。若仅停留在视觉符号的浅层呈现,缺乏深层情感共鸣,IP终将在新鲜感褪去后被市场遗忘。
唯有持续注入可感知的“情绪价值”——无论是治愈人心的温柔慰藉、值得分享的炫耀底气,还是身临其境的参与快感,才能让受众对IP的情感从“看过即忘”的浅层认知,升华为“念念不忘”的深度偏爱,真正实现从“认知”到“认同”的跨越。
如市南区推出IP形象“鸥啦”,并携手“奥帆帆”“哈酒鸭”等本地IP组成天团,在栈桥、奥帆中心、火车站等区域巡游。同步在社交媒体发起#今天鸥啦在哪里遛Gai#等话题活动,持续营造新鲜感、提升参与度。
场景边界的突破,是文旅IP出圈的关键。青岛与霸王茶姬、虎邦辣酱等知名消费品牌携手,推出海鸥季主题产品、联名文创等,让IP走出景区,渗透到餐饮、购物等日常场景中,实现从“景区IP”到“生活 IP”的进阶,真正破圈传播。
这个冬天,来青岛开启一场“鸥遇”吧,让它做你的城市向导,叼来一份不期而遇的惊喜……
来源|青岛宣传 文字:张芝萌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