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秋日的阳光洒在龙泉山丹景台的玻璃栈道上,当30名小学生举着亲手制作的种子风铃穿过层层叠叠的彩林,这场以“环保志愿‘趣’游蓉城”为主题的生态研学活动,已悄然为成都“文商旅体”融合发展与青少年生态文明教育写下生动注脚。

11月17日,由成都市生态环境局指导、成都环保志愿服务联合会、成都龙泉山丹景台旅游景区、四川天府新区第七小学协办的"环保志愿‘趣’游蓉城"系列第二站——丹景台青少年生态文明科普研学活动,通过“展馆探秘+自然实践+团队协作”的沉浸式学习,让青少年在城市森林公园的山水课堂里,既触摸到生态保护的“科学密码”,更在“生态文明教育”融合的场景中感受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实践。
作为成都“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的标志性项目,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不仅是城市的“绿肺”,更是“文商旅体”融合发展的典型载体。登顶丹景阁可俯瞰成都平原的壮阔,漫步玻璃栈道能感受山地景观的奇趣,而生态展馆与种子银行则承载着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科普使命。“我们希望以‘环保志愿’为纽带,将文商旅体资源转化为生态文明教育的‘活教材’,让青少年在‘游中学、学中悟’,”活动相关负责人谈到
活动现场,“文商旅体”的多元场景成为生态教育的天然课堂。在生态展馆,孩子们通过地质模型与多媒体影像,直观了解龙泉山从“荒山”到“绿心”的生态修复历程;走进种子银行,那些被精心保存的本土植物种子,不仅是维持生物多样性的“基因宝库”,更成为孩子们眼中“会发芽的科学密码”。丹景台旅游景区负责人介绍:“我们特意将丹景台的文旅资源转化为教学场景——孩子们登顶丹景阁时,能看到城市与自然的共生关系;走过玻璃栈道时,能触摸到山地生态的独特肌理;而这些体验,最终都指向‘为什么要保护生态’的核心问题。”
活动的深层价值,在于“环保志愿”与“青少年生态文明教育”的精准对接。30名小学生不仅是观察者,更是参与者:他们拿着任务卡在展馆里寻找生态奥秘,在种子风铃制作中理解植物生命的延续,在植物贴画创作里发现园区特有物种的独特之美。最生动的莫过于“自然团队竞赛”环节——孩子们分组徒步,在团队协作中完成生态观察任务。“我们要帮小松鼠找到最喜欢的松果!”“这片叶子的纹路像蜘蛛网,一定是某种特殊植物的!”讨论声中,生态保护的意识悄然转化为具体的行动认知。
作为“环保志愿 ‘趣’游蓉城”系列的第二场活动,此次丹景台研学再次验证了“文商旅体+环保志愿+生态文明教育”的融合潜力:文商旅体资源为生态教育提供了沉浸式场景,环保志愿行动让青少年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而生态文明教育则赋予这些场景更深的价值内涵。活动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将持续联动自然景区、文化场馆与科普基地,推出“湿地探秘”“鸟类守护”等系列活动,让更多青少年在“文商旅体”的多元体验中成长为生态保护的“新生力量”。
当夕阳为丹景台的彩林镀上金边,孩子们举着种子风铃踏上返程路。这些随风轻响的“自然礼物”,不仅是研学的成果,更是生态文明的种子——它们终将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长成守护美丽蓉城的绿色屏障。而这,正是“环保志愿 ‘趣’游蓉城”系列活动的意义所在:让生态保护从“理念”走向“行动”,从“课堂”融入“生活”,最终成为城市文明的鲜明底色。
END
编辑 | 张春燕
排版 | 胡蝶(实习生)
校稿 | 张春燕
审核 | 金玉娟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