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五一,是捅了人窝了吗?到处都是人从众。
特别是一些网红景点,想拍照,根本挤不进去,即使挤进去,也都是大合影。
不知道你们发现没?在网红打卡风潮席卷之下,任何风景一旦出圈,往往难逃厄运。
前段时间,安徽池州的网红打卡点“孤独的树”遭砍枝引发热议。
这棵树傲然独立于2000亩麦田中,独特的寂寥气质,吸引了无数人前来打卡。
然而,络绎不绝的游客在麦田里踩出蛛网般的小径,导致农户麦田惨遭破坏,经济损失高达五六千元。
心疼庄稼的农户,气愤地爬上树砍掉了树枝,试图阻止打卡者。当地村委会赶紧出面协商,这棵树才躲过被砍的命运。
一棵树的“生死劫”,正是网红跟风打卡乱象的荒诞缩影。
而武功山上曾红极一时的迎客松,就没这么幸运。
这棵迎客松造型独特,冬季雪景绝美,一度成为武功山的标志性景点之一。
许多人慕名而来,争相爬上树杈花式摆拍,最终,网红树不堪重负倒下了。
类似的现象屡见不鲜。
成都三圣乡的网红油菜花田,爆火后被踩出“斑秃”;杭州富阳神仙山的仙人洞,因游客涌入,洞壁遭乱涂乱画,部分钟乳石永久受损。
借景出片本无可厚非,但毫无底线的打卡行为,早已让网红打卡变了味,沦为对自然景观的粗暴消费。
网红打卡热潮下,任何地方一旦走红,必成人群蜂拥之地。
重庆白象居,因空中连廊的绝佳视角可俯瞰长江索道、水东门大桥等城市地标,瞬间变身“出片圣地”。
游客摩肩接踵,喧闹不止,甚至有人闯入居民家中取景,让生活区沦为“摄影棚”,当地住户们苦不堪言。
上海武康路一位80岁奶奶,在挂着粉色蝴蝶结的复古阳台被拍摄,意外走红。
童话般的场景让网友们脑补出了一个“少女心奶奶”的故事,催生无数打卡者。
每天都有人在楼下叫喊,要求奶奶配合拍照,老人不堪骚扰,最终被迫搬离故居。
还有成都某小区普通健身区,因一位说唱歌手的视频爆红,被网友称为“成都迪士尼”。
游客涌入打卡,不断高呼“我要diss你”,扰民程度令人厌烦。
更魔幻的是,医院都成了争相打卡的出片地。
上海市第一妇婴保健院(西院),因其欧式复古风格的建筑和院内的咖啡店,成为新晋网红打卡点。
很多博主在社交平台分享美照,称其为“欧洲古堡风”,惊叹“一秒置身欧洲”。
不少人涌到医院门口摆拍,甚至进入医院内部,占用家属休息座椅拍摄,更有人架起专业设备直播。
有孕妇路过产检时,居然被网红指责 “挡镜头”。
这一幕直接看懵网友:“在急诊面前打卡真的好吗?”
当打卡热情突破边界,救死扶伤的医院沦为秀场,居民的阳台变成“景点”,公共空间被粗暴侵占,所谓的“出片”,早已异化为对他人生活的冒犯与对公共秩序的践踏。
打卡成了打扰,出片成了出格。
网红打卡歪风的恶劣影响,远不止侵扰居民的生活,其衍生的种种恶果,正以令人痛心的方式持续上演。
“新疆最美公路”独库公路沦为垃 圾 场,哈熊沟、乌孙古道等景区步道上,游客丢弃的垃 圾在雪山草甸间触目惊心。
徒步胜地乌孙古道的天堂湖畔,露营者留下的塑料垃 圾 铺满湖岸。
而比垃 圾 更难修复的,是千百年形成的脆弱地貌。
青海茫崖的胭脂山在央视的镜头中,以五彩山体惊艳全国,被网友称为“戈壁调色盘”。
然而,一些游客为了拍出“独特”的照片,肆意碾压地表,攀爬岩体,严重破坏了自然景观。
比物理破坏更可怕的,是对安全底线的漠视。
去年1月,一名大学生跟着网红攻略,闯入“废弃车站”拍照,被高压电击中,全身烧伤50%,命悬一线。
去年4月,一名中国女游客在印尼火山的网红树附近拍照时,被长裙绊倒,从75米高的峡谷坠落,当场身亡。
今年3月,在吉林沙漠的“尼三锅”网红打卡点,有人驾驶越野车高速爬坡,汽车冲上沙丘顶端后,直接飞入500米深坑,瞬间酿成3死1伤的惨剧。
这些用鲜血书写的警示,撕开了流量狂欢的血色面纱:当出片高于一切,危险便被滤镜悄然掩盖。
从践踏文明到吞噬生命,网红打卡的失控早已不是简单的素质问题。
当镜头对准风景时,有人忘记了对自然的敬畏;当快门声响起时,有人失去了对生命的尊重。
网红打卡歪风肆虐,根源在于流量至上催生的狂欢恶果。
小红书 “拍照打卡”的话题,浏览量超20亿,“出片” 的话题超3亿,“打卡圣地还是打卡胜地” 的话题下,帖子超过224万篇。
博主们嗅觉敏锐,无论是一座天桥、一条隧道、一个巷子,还是商场厕所,但凡有走红苗头,他们便扎堆抢占网红机位,用滤镜包装“诗与远方”,炮制打卡攻略引流。
为了博流量,有些人毫无底线。
去年五一,坡子街派出所火了,有人在派出所门口排队打卡,装作罪犯,摆出“蹲守抱头” 的造型。
去年年底,为凹精英人设,网红博主扎堆前往联合国“开会”。
讽刺的是,26美元即可参观联合国,几百美元就能参与演讲。
更有人断章取义,在路标、提示语上搞低俗打卡,用刺激性图文挑逗网友。
这些行为,让“网红打卡”这个词越发令人反感。
在流量至上的逻辑下,盲目追求新奇的网友们,也在滤镜中迷失了自我。
过去,旅游是为了欣赏美景,体验风土人情,感受历史文化底蕴。
如今,旅游则是用镜头生产“社交货币”,精心修饰的照片只为换取点赞与关注,满足内心的虚荣。
有网友说:“只要能出片,这一趟就没白来!”
我们不再旅行,而是在消费被编码的景观符号;不再体验,而是在执行社交媒体的表演程序。
这种畸形的打卡文化,本质上是人们在虚拟社交中,寻求存在感与认同感的病态投射。
当流量成为唯一追求,我们不仅失去了对真实世界的感知,更让文明与道德在攀比中逐渐消解。
若任由其发展,未来等待我们的,或许是更多被破坏的自然景观,被打扰的他人生活,以及被漠视的生命安全。
网红打卡文化亟需回归理性,这不仅是对公共秩序的守护,更是对文明底线的重塑。
作为个体,我们应深刻认识到,每一次快门按下,都承载着责任与担当。
我们要守住行为边界,在追求出片的同时,心怀对他人的尊重,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命的珍视。
社交媒体平台作为流量“操盘手”,绝不能只追逐商业利益而忽视社会责任。
平台应扛起监管大旗,建立更严格的内容审核机制,对无底线引流、恶意炒作的账号予以严惩。
网红打卡歪风的矫正,是一场关乎文明素养、社会治理和价值导向的集体修行。
唯有多方共同努力,才能让打卡回归分享美好的初心,让热闹止于理性,让追风止于审慎。
-END-
参考资料:
长安知事街:《放过那棵树》
半月谈:《医院成“网红”拍摄背景板?莫让“打卡”变打扰》
共青团中央:《“独库公路变垃 圾公路”令人痛心!欢迎到新疆旅游,但请别让“人间天堂”变成“垃 圾海洋”》
光明网:《太可怕!大学生夜游“网红打卡地”,结果进了ICU》
作者:甜茶不甜
编辑:柳叶叨叨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