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许述工作室
“许述工作室”今日继续营业,带上我们的文旅显微镜,主打一个“专业吃瓜”——不过我们啃的是硬核文化瓜!今天的主角是新晋网红城市宜宾老城区的“百二河山”石坊,它曾见证一个奇幻景象——13头巨兽踏破宜宾石头城!
“百二河山”石坊(许述工作室摄于2025年5月)
01 石甲坚城遇巨兽来袭
这事儿发生在顺治九年(1652年)。当时,崇祯皇帝自缢已过八载,“川屠”张献忠兵败身死后,残部盘踞云贵,屡犯四川。宜宾地处四川南部,与云南、贵州接壤,首当其冲。但宜宾城也不是那么好打的,特别是城墙已经升级换代——原为“土墙”,明代则建起了坚固的“石墙”,防御值提升了几个档次。
大明工程队作为乙方,城墙完工后飘了,对甲方拍胸脯:“有了这城墙,2万人可挡100万敌军!”这一条没有提前写进工程承包合同,甲方怕乙方不认账,专门建了一座石坊为证,上书四个大字——“百二河山”。
嘉庆时期《宜宾县志·宜宾县图》(局部) 红圈内为旧州塔
宜宾府城
清嘉庆版《宜宾县志》中的《合江楼图》
果然,张献忠余部久攻不下,除了在城墙前和城门下留下一具具尸体,什么也没得到。史载:“须臾,文秀(注 张献忠过去的部将)拥诸攻具登城,被杀者积于城下,犹不能克。”(【清】沈荀蔚撰:《蜀难叙略》,收入何锐等校点:《张献忠剿四川实录》,成都:巴蜀书社,2002年,第115页。作者注:沈荀蔚本是江苏人,客居四川,张献忠攻陷成都时父亲(华阳县令)被杀,他逃难得生,后回到老家江苏。所以,沈荀蔚是张献忠屠蜀的亲历者。)
城头守军乘战斗间隙刚眯一会儿,突然听到值守的哨兵突然声嘶力竭地大喊:兄弟们快起来看啊,一群怪物冲过来了!大家慌忙起身,向城下望去,一个个目瞪口呆,他们看到前所未见的恐怖场景——13头巨兽朝城门直奔而来!
宜宾现存古城墙一隅(许述工作室摄于2025年5月)
02 大象拆迁队VS宜宾石头城
原来,张献忠余部派出了“秘密武器”——大象。13头大象迈着六亲不认的步伐冲向城门,象群冲锋时扬起的烟尘遮天蔽日,活脱脱就是一部古代战争大片的史诗级镜头。若真能穿越回1652年的宜宾城头,用手机拍下这“十三巨兽破阵”的场面,配上爆燃的BGM发到短视频平台,定会斩获百万点赞!
作为云南特有的“生物兵器”,这些体型庞大、力气惊人的巨兽对四川守军而言简直是天外来客。当十三头披甲战象冲向城门时,守城官兵的惊骇可想而知。宜宾城门能扛得住冲车撞木,可谁能料到要计算“防象系数”?
话说,大象的力气到底有多大?
泰国曾进行过一场令人震撼的实验:100名成年男子与一头成年亚洲象进行拔河对决,结果人类联军惨败。(https://www.indochinavoyages.com/travel-blog/thailands-surin-elephant-round-festival 除了文字报道,网上还有视频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YrpxYlC73E,有兴趣可以找来看看)从技术上说,即便双方总力量相当,大象仍然占据优势。道理很简单——100个人同时用力时不太可能完全朝一个方向,而大象可以做到。一头成年大象的体重是6-8吨,理论上可以撞翻比自己轻的物体,比如一辆1.5吨左右的小汽车,这种重量和力量优势在攻城战中转化成了恐怖的破坏力。
张献忠余部13个营各由一只大象领衔冲阵,效果立竿见影,史载:“城门为象所坏,文秀遂得入。”(【清】沈荀蔚撰:《蜀难叙略》,收入何锐等校点:《张献忠剿四川实录》,成都:巴蜀书社,2002年,第115页。)
水东门城楼(许述工作室摄于2025年5月)
水东门城楼下的铜像(许述工作室摄于2025年5月)
03 吴三桂也打不过
大象来宜宾“敲门”,这事儿罕见,传得飞快,连平西王吴三桂(当时还没造反)都被惊动了。亲率精锐自嘉定(今四川乐山)迎战,结果又如何呢?
同样惨败。大象不仅能攻城,在野战中表现也不俗,史载:“(张献忠余部)以象冲其马前,步兵夹于左右,冲入队中,象吼马惊,兵心弗固,三桂败走川北。”(【清】李馥荣:《艳滪囊》【卷4】,清道光二十七年退思軒刻本,第25页。)
爱看《动物世界》就知道,马在猛兽眼中不过是“行走的肉罐头”,而大象却是连草原之王狮子都要退避三舍的霸主,一脚踩到鳄鱼背上更是疼得鳄鱼哭爹喊娘。当这样的庞然巨兽出现在战场上,吴军战马的表现可想而知:精锐骑兵在这活体战车面前溃不成军,最终被一路追杀至川北保宁(今阆中)。面对这群披甲巨兽,任何传统战术都显得苍白无力。
宜宾现存部分古城墙(许述工作室摄于2025年5月)
04 “百二河山”的军事密码
大明王朝堪称最热衷于修城墙的朝代,没有之一。当宜宾城新砌的石墙竣工时,人人都认为其固若金汤。为彰显这份自信,官府特地在城门前竖起一座气势恢宏的石坊,题名“百二河山”。啥意思?据介绍,宜宾城凭借此坚墙,只需两万精兵,就足以抵御百万大军的进攻!
“百二河山”坊AI复原图
不过,这个介绍大概率有夸张的成分。
第一,纵观中国战争史,2万守军挡住100万敌军的实战案例几乎没有。就拿明朝开国之战中最牛的洪都(今江西南昌)保卫战为例,朱元璋的侄子朱文正率2万人(一说4万人)抵挡陈友谅的60万大军,守了85天,最终等来朱元璋的元军,迫使陈友谅退军。有两点需要注意:第一,2万守军守住了洪都,但敌军是60万,没有100万。第二,如果不是援军抵达,朱文正的2万人能不能继续守下去?恐怕够呛。历史上以少胜多的战役不少,但2万守军依托地利挡住100万敌军的进攻,严格符合这一比例(1:50)的成功守卫战几乎没有。
第二,追根溯源,看看《史记》的原文,找找“百二河山”这一说法是怎么来的。
刘邦击败项羽后,立即对功臣韩信下手:先将其从齐王改封楚王(调离山东根据地),后又以谋反罪名逮捕,贬为淮阴侯软禁于长安。此时官员田肯献策,指出秦地(关中)和齐地(山东)战略价值最高,建议刘邦坐镇秦地,另派刘氏宗亲接管韩信曾经的齐地势力范围。
田肯的原文如下:
“陛下得韩信,又治秦中。秦,形胜之国,带河山之险,县隔千里,持戟百万,秦得百二焉。地势便利,其以下兵于诸侯,譬犹居高屋之上建瓴水也。夫齐,东有琅邪、即墨之饶,南有泰山之固,西有浊河之限,北有勃海之利。地方二千里,持戟百万,县隔千里之外,齐得十二焉。故此东西秦也。非亲子弟,莫可使王齐矣。”(【汉】司马迁:《史记》【卷8•高祖本纪】,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269页。)
田肯献计AI模拟图
上述文字中先后出现了“百二”和“十二”,现代学者们基本达成了两点共识:第一,“百二”和“十二”中的“二”表示“2倍”;第二,这里的“百”和“十”只是起文学修饰的作用,没有实际的数学含义;之所以说到秦地时用“百”而提到齐地时用“十”,主要是为了避免重复。
田肯此话的意思是,秦地和齐地本来各有100万军队,因为地利的加持,等于都增加了200万军队!田肯当然没有严密计算过地利与军队人数的换算关系,只是以这种方式提醒刘邦,齐地和秦地同样重要,不能让异姓王去管理齐地,而要派信得过的刘家人去。刘邦显然听进去了,派长子刘肥接替韩信任齐王,还赏赐了田肯500斤黄金。汉朝的500斤黄金换算成今天的人民币,至少值5000万元,田肯建言118字,算下来每个字价值42万元,这个稿费标准放到现在也堪称天价了。何况他还贡献了一个成语——“百二山河”!
当年,这座“百二河山”坊想必十分气派,但经几百年风雨侵蚀,如今早已破旧残缺,鲜有人问津。事实证明,所谓“固若金汤”不过是乱世中人们编织的安全幻梦,从来就没有拆不掉的城门,只有不努力的拆迁队。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