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
达州正全力推动巴山大峡谷
创建国家5A级景区。
文旅达州供图
巴山大峡谷这个曾深藏大巴山腹地的秘境,如今不仅承载着达州建设“区域旅游中心城市”的梦想,更是一部用文旅改写贫困命运的壮阔史诗。近日,记者前往景区触摸这条峡谷的生长脉搏。
●峡谷春雷:
文旅融合重塑山乡命脉
“我1998年开始开鱼庄,那时候这个地方还叫百里峡……”电话那头,宣汉县渡口土家族乡立石村的朱国富声音洪亮。63岁的他,人生轨迹与家乡巴山大峡谷的命运紧密缠绕——从河岸的推船工,到“黑湾鱼庄”的创始人,他见证了公路如何打破闭塞、旅游开发怎样重塑山民的生计与尊严。
20世纪80年代,当百里峡开始发展旅游时,朱国富还在河边挥汗如雨。作为世代推船工,朱家三代人的生计都系于这条水道。“从宣汉到重庆城口县鸡鸣乡,我们载老乡,也运大米、煤炭、布匹。”据他回忆,那时上水逆流行程需两三天,下水顺流也要一整天。
20世纪90年代,一条公路劈开群山。“公路一通,大家就不需要船了。”朱国富敏锐地嗅到商机。他从亲戚朋友处借债七八千元,加上积蓄凑足两万元,在马路边租下两个门面,挂起“黑湾鱼庄”的招牌。
2012年,儿子因车祸去世,让朱国富不堪重负,鱼庄被迫停业。上有年迈父亲和瘫痪在床的母亲,下有年幼的孙子孙女,人到中年的他陷入困境。据朱国富回忆,每天仅药费就要100多元。2014年,朱国富家被评定为贫困户。县乡的扶贫干部多次上门开导:还是要振作起来!他们的话逐渐点燃了朱国富的希望,他下定决心要把孙儿孙女抚养成人,送他们走出大山。2015年,在干部帮扶和脱贫政策支持下,“黑湾鱼庄”重新开业。而日后生意的红火景象,是他当初万万没有想到的。
2015年,巴山大峡谷开发如惊雷般震动山乡。与此同时,土溪口水库移民政策落地,朱国富的鱼庄面临拆迁。他抓住机遇,将补偿款与半生积蓄投入,2019年5月15日,崭新的“黑湾鱼庄”在巴山大峡谷游客中心对面开业。面积1350平方米的鱼庄,停车场、包间、容纳十余桌的大厅一应俱全。
旅游开发彻底激活了山乡经济。朱国富的鱼庄年净收入跃升至20万元。不仅是他,景区开园后,餐饮、住宿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达200多家,形成一条旅游服务产业链。曾经外出谋生的年轻人纷纷回流,“村里几十人在旅游公司上班,年纪大的当保安、做保洁,年纪轻的依靠文旅创业……村里人人都在为更美好的日子奋斗,乐此不疲。”朱国富介绍,“大家都能挣到钱,眼里有光了”。
游客在峡谷中游玩。(市文旅融合发展中心供图)
●命运转折:
旅游开发改变命运
1998年夏日某天,宣汉县暴雨如注,雨水穿透腐朽的屋顶,时年32岁的闫加轩和妻子在土屋里手忙脚乱。碗、盆,所有能盛水的家什都被用作接无孔不入的雨水。土墙被泥水泡软,每一次电闪雷鸣,都让这间位于宣汉县渡口土家族乡桃溪村2组的泥巴房子“瑟瑟发抖”。他回忆时,声音里仍有着当年屋檐下冰冷的狼狈。那时他的人生,如同脚下泥泞不堪的土路,每一步都陷在贫困与重负里。
早年,作为家中老幺,上有年迈双亲,下有一双读书的儿女,生计的缰绳将闫加轩牢牢拴在这片群山褶皱之中。当同村年龄相仿的朋友纷纷涌向沿海城市打工时,他只能守着贫瘠的土地和几间风雨飘摇的土屋,在本地打零工,扛起全家生计。妻子在家操持一切:种几垄薄田,养一头母猪指望一年两窝猪崽换点油盐钱,再伺候一头母牛盼生个牛犊补贴家用。
可这点微薄收入,加上他每天六七元的零工钱,在供养家里两个大学生和年迈多病的父母面前,显然杯水车薪。“那些年,只能靠硬撑。”记忆里是灶台前妻子疲惫的侧影,是雨天屋漏的窘迫和无助。
命运的转机,随山风呼啸而来。2015年,巴山大峡谷旅游开发的挖掘机开进了寂静的山谷。消息像野火燎原,点燃了闫加轩心里埋藏已久的火种——他一直梦想着在家门口有一份安稳工作。当景区招募保安的消息发布后,他毫不犹豫地冲在最前面,成了第一个报名的人。2018年8月17日,他正式加入大巴山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两天后,他以保安班长身份上岗,守护着大象洞区域的大门。
四川巴山大峡谷供图
当第一批游客带着天南地北的口音涌入峡谷,惊奇地眺望这片他守护的土地时,一种从未有过的责任与骄傲在他胸中升腾。靠着这份踏实尽责,他连续两年获评公司优秀员工。2019年,他挑起整个大象洞区域安保的重担,安全、检票、卫生、停车场管理乃至物资发放,事无巨细,“领导对我非常放心,我必须对得起这份信任”。
●青山不老:
从泥土到星光的眺望
峡谷的蝶变,深刻重塑着村民的精神气韵。从前是“起早摸黑做农活,脚上沾满泥巴”,如今傍晚5点半吃过饭,人们换上布鞋,沿着景区步道悠闲散步说笑,甚至跳起健身操;非遗“薅草锣鼓”婚俗表演中,锣鼓铿锵,歌声飞扬,村民与游客的笑脸融成一片。这生机勃勃的景象,是古老土地挣脱贫困泥淖后的回响。
当地村民憧憬美好未来。(市文旅融合发展中心供图)
然而在开园之前,这片涉及102个村、9.1万人的广袤区域,曾是宣汉县最偏远贫困的角落。村民生活异常艰难:交通不便,许多人终生没走出大山;住房条件差,教育没保障;生计主要依赖务农,平日里靠卖粮才能换些微薄收入。
转机始于2015年启动的“文旅扶贫”战略。“只有这种方式最合适,”市文旅融合发展中心主任马春霞解释道,“否则无法彻底改变交通、增加收入。”当2018年巴山大峡谷正式开园时,老百姓的期盼之情溢于言表,一条条快速通道和内环线陆续延伸进大山深处,沉寂的山谷被游客的脚步与笑语唤醒。
这变化,为朱国富等村民开辟了新的生路;更如无形的磁石,吸引着如闫加轩远在成都、南京的儿女频频归来。“每次回来都觉得有点新变化。”儿女的感叹,是对家乡新生的欣慰。当年因贫困闭塞不愿回乡的年轻人,现在把归家当成了度假。
如今,巴山大峡谷有了更高的目标——全力争创国家5A级旅游景区。这块金字招牌的分量,从一组数据可见一斑:全省400多家4A级景区中,仅有18家成功跻身5A行列。“其巨大的品牌效应将带来持续繁荣。”马春霞对此充满信心。
创5A的意义早已超越旅游本身。“这是达州市委、市政府的夙愿,更是全市人民的期盼。”马春霞说。对刚刚脱贫的102个村庄而言,这意味着更强的“造血”能力与更可持续的振兴之路——以景区为龙头吸附资源,旅游收入增长,老百姓在家门口分享发展红利。
蝶变深深刻入生活的肌理:刻在朱国富新建鱼庄的砖瓦里,藏在闫加轩笔挺制服的汗渍中,更映在村民傍晚跳健身操扬起的笑脸上——当旅游从远方风景,变成家门口的生活,那条通往5A的希望路,便清晰铺展在眼前。
达州融媒记者:文莉萍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