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3日清晨,陕西能源职业技术学院“青砺长安”实践团沿骊山北麓踏入华清池景区,以“西安事变”旧址五间厅、兵谏亭为红色课堂,以唐华清宫遗址为丝路文化坐标,展开一场跨越千年的历史对话。本次教学活动亦是实践团2025年暑期三下乡的收官之行。
华清池合影
在环园五间厅内,实践团指导老师王艺衡向队员们介绍了西安事变的始末,同学们在蒋介石卧室的玻璃窗前驻足,阳光透过裂纹在地面投射出破碎的光斑,仿佛能感受当时西安事变剑拔弩张的紧张气氛。
兵谏亭合影
在兵谏亭(原捉蒋亭)所在的骊山山腰,队员们重走蒋介石当年的逃跑路线。学生邱帅在登山途中触摸石壁,感受这些石头在当年见证了一个民族在危亡时刻的抉择。实践团在此开展“假如我是历史当事人”情景讨论,00后队员们围绕“个人安危与民族大义”展开激烈辩论,最终达成共识:“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正是中华民族‘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的精神写照。”
唐御汤遗址博物馆
转场唐御汤遗址博物馆,氤氲热气里,莲花汤(唐玄宗御用汤池)的八边形池壁与海棠汤(杨贵妃汤池)的莲花地漏形成奇妙呼应。“大家注意池底的西域风格纹饰——这种联珠纹源自波斯,通过丝绸之路传入长安后,成为皇家建筑的装饰元素。”指导老师王涛指着遗址玻璃展柜内的唐代陶俑,其腰间蹀躞带上悬挂的胡瓶、银刀,均与西安何家村窖藏出土的波斯银币属同一时期之文物。在梨园遗址前,王涛的讲解让学生们理解了:“原来《长恨歌》里‘缓歌慢舞凝丝竹’的背后,是丝路沿线的文化共鸣。”
石榴园交流总结
教学尾声,实践团在景区石榴园开展了总结活动。临潼石榴自汉代由张骞从西域引入,如今已成为丝路文化的活化石。思政课教师赵玲娟说:“果皮鲜红的是‘贵妃笑’,象征开放包容的盛唐气象;这枚籽粒饱满的是‘同心果’,代表新时代青年的团结担当。”
从‘兵谏’的决绝到‘丝路’的通达,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在这里一脉相承。随着华清池教学活动的结束,陕西能源职业技术学院“青砺长安”实践团2025年暑期三下乡实践活动正式收官。本次实践以“从半坡星火到兵谏烽火”为主线,先后走访西安半坡博物馆、西安事变纪念馆张学良公馆和华清池等七处历史现场。王艺衡表示,实践团后续将通过主题宣讲等形式持续传播实践成果,让青春足迹在历史长河中留下深刻印记。(王艺衡)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