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24亿打水漂?张家界这座“空城”停车场竟成‘摇钱树’”。

当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的游客挤破头抢门票时,市区那座耗资24亿打造的大庸古城,正经历着魔幻现实:
198间商铺铁将军把门,日均购票游客不足20人,唯一赚钱的竟是停车场!
更讽刺的是,这个号称“文化标杆”的古城,连本地人都吐槽“除了砖瓦水泥,啥都没有” 。
哎,大庸古城实在是太惨了。请允许我又一次叹了一口气。
所以,大庸古城遭遇如此悲惨的命运,其问题到底出在哪里?
一、人造古城的si亡三重奏
1. 决策拍脑袋,立项3个月就开工
2016年“古城热”席卷全国,张家界一拍脑门:别人能造丽江,咱就能复刻大庸!
好家伙,从立项到开工仅用3个月,比盖个商品房还快。
结果呢?设计方案改了8版,施工队边建边等图纸,原本550天的工期硬生生拖成5年,光利息就烧掉几个亿。
更绝的是,同期还上马了个17亿的“古庸城”,“两兄弟”长得一模一样,最后双双扑街 。
2. 业态抄作业,5亿剧场成摆设
古城里除了客栈就是商业街,198间铺子4年只租出去5间,还都是奶茶店和小卖部。
最坑的是砸5亿建的《遇见大庸》剧场,每场最多坐349人,门票198元却没人买,2024年上半年总共卖了2300张票,平均每天15人,连电费都赚不回来。
游客吐槽:“看个演出还不如去隔壁吃三下锅!”
3. 文化空心化,连本地人都不认账
古城号称融合“明清建筑+土家族风情”,结果成了四不像:吊脚楼用钢筋混凝土浇筑,石板路全是仿石砖,连卖的“非遗银饰”都是义乌批发的。
本地老人摇头:“这哪是古城?分明是影视城!”更搞笑的是,古城里的“历史博物馆”,最后办成了书法展 。
二、游客到底想要什么?

我大概做了一下初步了解,游客朋友们逛古城最讨厌三件事:
其一、千城一面
80%的人反感“全国连锁小吃街”,什么长沙臭豆腐、武汉热干面,在哪都能吃,何必来古城?
其二、文化说教
65%的人拒绝“静态展览”,更愿意体验手作蜡染、学唱土家族山歌等参与性强的特色趣味活动。
其三、商业绑架
70%的人吐槽“五步一银店,十步一玉器铺”,真正的本地特产反而难找 。
反观丽江古城,人家把纳西族东巴文化玩出花:游客可以跟着老艺人刻东巴文木牌,晚上泡在民谣酒吧听原创歌曲,就连垃圾桶都画着东巴图腾。
这种“浸入式文化”,才是游客愿意掏钱的理由 。
三、拯救古城的“三板斧”

砍掉虚头巴脑的项目
要我说啊,不如直接关掉亏损的飞行影院和剧场,把5亿资金砸在刀刃上:
非遗工坊集群
可以尝试引入土家族织锦、苗族银饰等10个非遗项目,游客不仅能看还能亲手制作,成品直接快递到家 。
夜经济改造
把空置商铺改成“民俗体验馆”,晚上搞篝火晚会、傩戏表演,门票50元管够(比剧场便宜75%) 。
2. 绑定热门景区,用流量换生存
和天门山、大峡谷景区推出“一票通”:买298元套票,送古城免费停车+非遗体验券。
再开通景区直达古城的接驳车,每小时一班,把游客从山上“骗”下来消费 。
3. 让本地人当主角

招募100户本地商户入驻,免3年租金,但必须卖真·张家界特产:
美食街:只允许卖三下锅、酸肉、蒿子粑粑,连辣椒都要本地种的 。
文创市集:设立“农民画家”专区,卖手绘的张家界山水画,一幅才几十块,比义乌货有温度多了。
四、古城重生的终极密码
大庸古城的病根,也许很大程度上是在于把“文化”当幌子,把游客当韭菜。
你去看看人家安顺古城是怎么做的:他们把屯堡地戏搬进景区,游客不仅能看表演,还能跟着传承人学耍刀弄枪,门票收入翻了3倍。
真正的文旅,是让游客带走故事,而不是购物袋 。
五、结尾,我想再唠几句

讲句实在话,只要有钱,建个古城并不难,难的是如何建出特色与文化,且符合游客的心理预期。
如今的大庸古城,24亿资金已经烧出去了,亏损已成现实,如若不再去改观,难道真的守着“空城”“自甘堕落”吗?
当停车场的收费杆一次次抬起,这个24亿的“文化空城”或许真的该醒醒了:没有灵魂的古城,就算免费开放,也不过是钢筋水泥的空壳。毕竟,游客要的不是假古董,而是能触摸到的活历史。
温馨提醒:本文部分配图系网图,若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今日互动】你觉得大庸古城亏损的原因主要是什么呢?欢迎去评论区留言讨论哦。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