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安昌古镇,始建于北宋时期,因战乱焚毁,重建于明清时期。早在唐昭宗乾宁三年(896年),时任杭州刺史钱镠(852-932),奉唐王朝之命平定越州董昌之乱,攻占越州,号越州为东府,命古村为“安昌”。
安昌古镇的老街,青石板铺就的街面,长1700多米,依河而建、街河相依。河之南多为明清时民居,河之北是商市,两岸之间有鳞次栉比的石桥相连。
古戏台,台上挂有“古今鉴”匾额,台柱楹联:“天地大舞台,舞台小天地”,体现了安昌人的哲理认知。
师爷馆,全国唯一的师爷博物馆。天下师爷出绍兴,绍兴师爷出安昌,据说明清时安昌籍的师爷,走向全国的人数过万。
师爷馆原是师爷娄心田的故居,临河而建,门斗简朴、庭院幽深,前后分四进。
前厅堂前立有2米多高的绍兴师爷青铜像,背景板上写下很多师爷信条,如“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
堂后听审,往往需要精通法律的师爷辅佐。在官员司法审判时,因为师爷没有官方身份,只能坐在后面听审,但却是审案的“主心骨”。一旦发现当事人的证供有问题,就差人递条子;遇到大老爷意气用事时,也会及时提醒。
穗康钱庄,始建于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至1949年经营百年,之后彻底退出历史舞台。
安昌古镇的钱庄,始于清乾隆年间,清末民初时达到鼎盛,据悉在抗日战争前,全镇开设钱庄达20家之多,业务包括银钱存、放汇,分长存、长放,浮存、浮放,同业拆放,往来透支,信汇、票汇、电汇等项。
钱庄院内挂满了一串串铜钱,甚至门口的青石板路,也在青石板上凿出了外圆内方的铜钱形状,留存至今。踏着铺满铜钱的路,安昌人想不发财都难。
城隍殿,始建于明代末期,原是安昌人为纪念遭贬谪来越州(今绍兴)为官的李邕(678-747年)而建。在岁月的洗礼下,李邕化作了安昌人心目中至高无上的“城隍爷”,完成了由凡入圣、由人及“神”的华丽转身。
民俗风情馆,原是谢家台门,清代建筑,三进“走马楼”。现辟为展室,展示安昌风情旧俗。
广济桥,建于明代,绍兴文物保护单位。
寺桥,建于明代,绍兴文物保护单位。
仁昌酱园,始创于清光绪十八年,生产酱油、食醋、调料等,中华老字号。门前店铺推出安昌小吃新品“酱油冰淇淋”,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安昌商家做不到的。
绍兴特色小吃“酒酿馒头”,看看小院里晒得满院蒸笼,可见小生意赚大钱。
古镇的黄昏,小桥流水人家,时光在这里慢了脚步。温柔了岁月,惊艳了时光。
题小诗一首《绍兴安昌古镇》:
乌篷船上过石桥,自在艄公踏橹摇。
绍兴师爷犹坐馆,名闻天下笔如刀。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