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玩武鸣县罗波镇的天马圩,然后沿着武鸣至宾阳公路到坛李村参观古塔,翻看地图感觉思陇镇比较近就走一程宾阳。来到思陇镇已是傍晚的19点,逛一圈没找着住宿地而前往太守圩,本想在太守圩住一宿,没想到太守圩也没有住宿有点失望。不过既然来到太守圩,岂能不了解一下这里的人文地理呢?
太守圩,原宾阳县太守乡的场镇驻地,位于县城西南部,距离县城14公里,始建于北宋元丰4年(1081),2005年撤销并入思陇镇。太守乡撤销时户籍人口为2.5万余人,2.5万余人的太守乡虽说不大,但在乡级单位建制里可算得上是甲等乡,被撤销可能是大镇战略政策。拥有900多近1000年历史底蕴的太守乡被撤销,感觉有点不可思议,更觉得非常的可惜。
太守是古代官员的称呼,是州级单位的一把手,官阶正三品,相当于现在的地市级一把手正厅级实权官。宾阳县太守乡以古代官员称呼来起名,而且还是地市级官员的称呼起名,本身确是个乡,可气的是现在连乡都不是而是个社区,感觉对太守乡感到鸣不平。太守乡又为何得名,这又是一段非常有趣而且又很有历史意义的故事。
太守乡的起名是为了纪念桂州太守陈曙,陈曙原本在桂州当一把手稳稳当当的,没曾想壮族领袖侬智高不理智而起事,使得整个岭南陷入混乱,桂州太守陈曙为平息侬智高而领兵驻守宾州。北宋大将狄青南下平定侬智高时就下令岭南地方部队不得擅自出兵与侬智高军队作战,广南西路总兵余靖则贪功,未等狄青率领军官合围而出兵昆仑关。陈曙是余靖下属,即便有意见不得不实行上司的军令。
余靖这贪功之战导致陈曙所带领的地方部队8000多人死伤惨重,待狄青大将占领昆仑关后追责时作为出战最高指挥官的陈曙被斩首,而副将苏缄则被降职处理。话说陈曙死得冤,出兵昆仑关与侬智高作战是授命于余靖,可受处罚的却是陈曙,余靖则是安然无恙。话说余靖,用现代话说就是一肚子坏水,要不是余靖跟交趾私通,牺牲侬智高家族换取和平,想来就没有后来侬智高起兵的事。
陈曙副手苏缄被降职使用,不过20年后苏缄升格为邕州最高长官,不巧的是交趾国进攻邕州,以2800人的守兵迎击交趾国的8万大军。战事的惨烈不言而喻,城破之时邕州58000军民不降而被杀害,邕州也因这场屠杀而变成一座死城。苏缄不愧是条汉子,等不来援兵也不投降,城破便带领36位家人跳入火坑殉国。说起太守谈交趾灭邕州感觉扯得有点远,不过此事跟陈曙有点关联不妨提一下,往后有时间再写交趾途屠邕州的文稿。
陈曙得以平反的则是有个叫王巩的诗人、画家,话说王巩真有点意思,此人是明朝嘉靖年间前来平息思田土民作乱王阳明的先祖。王巩跟苏东坡是酒友,同为文化圈里的铁哥们,苏东坡事件事发后王巩受到牵连而被贬到宾州当个盐官,苏东坡比较好贬到黄州。王巩来到宾州任官,查阅陈曙案件,得知是被错杀后极力为陈曙平反。
得到平反后王巩在陈曙被错杀的地方建太守庙,王巩离开宾州后当地百姓将太守庙改为陈崇仪祠,称为陈公祠。本质上是陈公祠,不过地方百姓都称之为太守庙。太守庙是宾州前往邕州的必经之地,后就有人在太守庙附近开店,再往后组建形成集贸市场,至明朝洪武年间已成为近50多户商铺近300多人的小集市,后人则将此地起名为太守圩。
太守圩至民国时期改为乡,联保、团,解放后为乡、公社再到乡,可能是升格为镇无望,也有可能是发展潜力有限,最后无奈撤销并入思陇镇。太守乡尽管被撤销,但这里的太守文化非常的浓重,不仅有太守这个地名,还有太守庙和太守文化公园。来到太守生态文化园大门口拍张照算是打卡了,可惜的是天已经黑,没能进去参观深感遗憾,希望往后有时间再来走走。
太守圩尽管距离县城只有14公里,但县城文化圈并没有覆盖到这里,所以这里没有夜生活,更没有县城里的灯光璀璨和繁华,拥有的就是都市边缘的宁静。没有住宿,只能继续往前走,往前走就是新桥镇,希望新桥镇有住宿,毕竟不大喜欢市区里的繁荣,走宁静的地方更能陶冶内心的平静。太守,算是打卡了,希望下次来的时候不是黑夜。茶后文,看过就好,谢谢。
原创文章,抄袭必究。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