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爱济南新闻客户端】
盛夏时节,暑期游迎来人潮涌动的旺季。近期众多媒体聚焦家庭旅游遭遇的文旅同质化现象,这种千篇一律的体验已成为“出行烦恼”,其中槽点最多的就属“想你的风又吹到了XX”这句文创标语,如今已泛滥到让公众由喜爱转为厌倦,甚至衍生出“想你的风别吹了”等网络热梗。
暑期游山玩水,当然是图个新鲜,看不一样的风景、遇不一样的人。谁承想,明明是不同的山、不同的水、不同的城,迎面吹来的却是同一股“想你的风”。用网友的话说,就像被按下了“复制粘贴键”,大煞风景。除了文创标语一字不差地“抄作业”,文创雪糕的口味也是千篇一律,夜市小吃飘出来的烟火气也是“相同的配方熟悉的味道”。景区内的奶茶店、文创馆、非遗体验馆如同连锁店般似曾相识。很多顶着千年古镇名头的景区更是“千镇一面”,青石板路、白墙黛瓦、木雕门窗等“古风符号”被反复使用,像乐高积木般被各地拼凑成相互借鉴的“古风模板”。
不得不说,各地旅游场景搭建已在同质化道路上狂奔,收都收不住了。这些花费不菲但是创意枯竭的“标准化”建设,不可避免地导致了旅游审美疲劳。就像所有景区都在风行的“想你的风又吹到了XX”,一旦把“诗和远方”变成了可以被复制粘贴的远方,游客的热情便像被戳破的气球——不来了,真的不想来了!
按说,当下旅游产业走的是市场化路子,应该有差异化竞争的自觉,那为什么还会集体陷入“同质化怪圈”?想来想去,可能答案就藏在“拿来主义”这种文化创新惰性里。有业内人士透露,给景区做规划,最常听到的需求是“对标XX景区”“向XX项目看齐”。既然已有成功案例,直接复制经验即可,何必费力创新?再说了,创新项目要试错,万一没人来,到时候谁担责?在这样的“清奇思路”下,网红桥、玻璃栈道、沉浸式演出被批量复制,文创雪糕有了“故宫款”便不能少了“兵马俑款”。深入观察发现,这种隐藏在整个旅游产业链背后的“惰性”是十分致命的。当景区里的土鸡汤都成了“全国统一味道”,旅游的独特性也就消失殆尽。
当然,也不是所有景区都“犯懒”,很多地方还是吹出了不一样的“想你的风”。比如,贵州某侗寨的“夜经济”就玩出了新花样:晚上7点,寨子里的老人们搬出自家的芦笙,在鼓楼前即兴演奏;8点,妇女们支起织锦摊,游客可以跟着学织一段“吉祥纹”;到了9点,孩子们提着灯笼在巷子里跑,大人端着酸汤鱼串门。这里没有灯光秀,也没有演出票,但是让游客参与了、记住了,而且还想来。现在的旅游,太需要一批“不按套路出牌”的景区了,因为旅游这个行业始终存在着一个真理,那就是“遇见不同的人、看见不同的生活、听见不同的故事”,从而为自己刷新一段不同的生命体验。
风景各不同,别总吹同一股“想你的风”。建议各地不要光看到风尘仆仆赶风景的游客,也要反思一下在旅游产业狂飙突进路上“丢了灵魂”的自己。(肖明君)
本文来自【爱济南新闻客户端】,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