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前,在泸州待了一年。初入泸州的第一印象,就是泸州和重庆太像了,从龙马潭区坐公交到江阳区,途径沱江一桥时,有点恍惚了,感觉像是瞬间到了重庆,记忆中,从江北经渝澳大桥到渝中,看到的不就是这样的画面吗?
打开地图一看,渝中区和江阳区,相似度高达90%!
泸州,就是一座“小重庆”!
泸州与重庆的相似性,首先体现在地形地貌的天然契合。重庆以“山城”闻名,主城区依山而建,隧道纵横;泸州则以低山、中山地貌为主,山地面积占比超56%,城区同样随山势起伏,房屋错落有致。
当长江与沱江在泸州交汇,江水蜿蜒穿过城市,与重庆嘉陵江与长江的交汇形成呼应,两座城市在山水格局上宛如“孪生兄弟”。
这种地理亲近感,在历史长河中沉淀为深厚的经济文化纽带。泸州自古是长江上游的物资集散地,沱江流域的粮食、盐与滇黔的矿产、茶叶在此转运,而下游的重庆则是西进东出的枢纽。
北宋时期,泸州与成都、重庆并称“川内三大商税重镇”;清代,泸州江面“樯桅如林”,城内高悬“川南第一州”的牌匾,与重庆的市井繁华遥相呼应。
如果说山水是两城的形,那么码头文化则是它们的魂。泸州与重庆的码头,既是商贾云集的物流枢纽,也是江湖豪情的汇聚之地。文人墨客在此写意走笔,贩夫走卒高谈阔论,共同孕育出豪爽、耿直、包容的地域气质。
泸州的酒文化便是这一气质的生动注脚。民国时期,泸州大曲酒在重庆酒馆中随处可见,“小酒馆里挤满了人,酒桌从楼上设到楼下,又从楼下设到马路边”的场景,成为两地文化交融的鲜活记忆。
而泸州老窖、郎酒等品牌,更以“浓香鼻祖”的地位,让泸州与重庆在烟火气中共享“无酒不欢”的江湖豪情。
2024年,渝昆高铁渝宜段开通,泸州至重庆的行程缩短至半小时以内,让两座城市“一半小时生活圈”成为现实。高铁不仅缩短了时空距离,更推动了两地在产业、文旅、人才等领域的深度融合。
漫步泸州老窖景区,450年窖池群散发着岁月沉香,活态酿造技艺令人惊叹。轻抿一口原浆基酒,烈火入喉,瞬间唤醒味蕾,这是泸州独有的酒魂。
若想寻一处静谧,张坝桂圆林便是绝佳之选,被誉为中国北缘最大桂圆林。1.5万株古树撑起绿色穹顶,漫步其间,桂圆清甜的气息萦绕鼻尖。待到丰收季,亲手采摘,感受指尖沾满蜜糖般的汁液,惬意非常。
作为四渡赤水的主战场,太平古镇则承载着厚重的红色记忆,青石板路、吊脚楼群与红军标语墙,诉说着四渡赤水的英勇传奇。在这里,背盐架负重、坐红军茶馆听评书,沉浸式感受那段峥嵘岁月。
而黄荆原始森林被誉为北纬28°最后的处女地,八节洞瀑布群藏于96%森林覆盖率中,负氧离子含量达每立方厘米3.2万个,是天然氧吧与避暑胜地。夜幕降临,罗汉码头文旅街区热闹起来。集装箱创意摊位琳琅满目,非遗技艺体验区可制作油纸伞,还能在“酒城音乐窝”跟着旋律摇摆。
最后,泸州的气候,也是和重庆一模一样,夏天热到爆炸,一样的酷暑难耐,闷热潮湿。如果说重庆是火炉城市,那泸州就是一座大“烤箱”。如果不信,夏天你去泸州逛逛就知道了。
泸州,既有山城的豪爽,又有酒城的温婉。从山水相依到文化共鸣,从历史同脉到未来共进,泸州与重庆的故事从未停歇。如今,渝昆高铁如一条银色纽带,将“小重庆”与“大重庆”紧密相连。
在这片山城热土上,两座城市正以相似的基因与不同的风采,共同谱写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新篇章。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