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城边上的点灯山
“点灯山”,顾名思义,就是一个座山的名字,也许因为它并不是名山,所以知道的人并不多。山顶有亭,登上山顶,站立亭下,则可俯瞰新蒲这座新城,且无任何遮挡,可一览无遗。这座山,就位于今遵义市新蒲新区新中街道文武村,具体位置在新龙大道“宝合.新立方”楼盘开发工程项目的后面。新龙大道与山顶亭子之间高差约300米,有宽敞大路绕行山后并可到山腰,再行约50米的羊肠小道,即可到山顶亭下。山顶植被茂密,松涛阵阵,是爬山爱好者周末休闲徙步的好去处。
点灯山上看新蒲
关于“点灯山”地名的来源,当地方志并无记述。据当地民间传言,说在古代的某个时期,每当夜幕降临,该山山顶便出现不明之火,随风一明一闪,甚为诡异,随即山下村寨中开始鸡鸣狗叫,有时整夜不宁。天明后人们上山寻找,却并未寻见可发光之物,百思不得其解,皆认为是神灵降临(其实用今天的科学来解释应该是磷火自燃)。于是众人商议决定,在山顶建一小庙,塑神灵像供奉以镇邪气,且每夜点长明灯以克邪火。至于灯油费用,则由众人集资。从此,山顶灯常亮(有明火自然就看不见磷火了),山下村寨方才安宁。因为山上亮有常明灯,于是人们把这座山叫作“点灯山”,并一直沿用至今。
点灯山看新蒲
也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山上小庙无人看护,逐渐灯灭庙毁,只留了“点灯山”之名。清朝时期,当地罗(乐)场坝民间传说人物罗君夫“混”至京城,偶遇同庚(同年出生)的当朝皇帝,从此飞黄腾达,得“尝汤宝”(为皇帝试菜)一职留于皇宫中工作。因他能说会道,有机会经常与皇帝聊天,从而得到了皇帝不少的赏赐。他把这些钱财拿回家乡,修桥补路办学堂,做了不少的善事,因此而闻名乡里。皇帝曾有次十分好奇地问他,黔地如此偏僻为何会出现他那样能说会道之人,他回答说是因为家乡风水好啊,有“仙人点灯照洪武,土地牵马接寒婆”。其实,他说的就是今天新城周边的仙人山、点灯山、洪武山、土地垭、牵马岩及寒婆岭等山岭。也许,正是因为有了他和他的民间故事,才让“点灯山”等这些名不见经传的山名进入了史册。
点灯山上看新蒲
据当地老人介绍,大约在上个世纪六七年代,点灯山下有一户人家的老妇人突得一梦,说遵义金鼎山的神灵又降临到了点灯山,还有人在点灯山的山顶找到了一方“红盖头”。老妇人之子在当地以孝顺著称,为圆老娘之愿,便带头捐款,并四方奔走集资,带领周边群众在山顶修建了一个亭子。因为善款修建,便命名为“慈善亭”。同时,还在山后建了一庙,命名为“点灯山寺”。
山顶“慈善亭”
“慈善亭”,就是我们今天在新龙大道上都可以看见的那个山顶之亭。那个亭子,因建于近代,全为钢筋水泥建造,并非蕴含古韵的木质亭子,除书有“慈善亭”三个字外,没有碑记或其他文字镌刻记录。而“点灯山寺”,则在山背后的半山腰,有水泥路可直达,没有寺铭牌,只有孤零的两间小屋和几尊做工粗糙的神像。虽有点“门庭冷清”,但仍有周边信众或老年“居士”每月初一和十五在此聚会“吃斋”。
去山顶的小道
点灯山,虽非名山,但它却见证了罗场(乐长)坝、文武村的风雨岁月,见证了1935年红军少共国际师在文昌阁召开的“万人大会”,见证了这里曾经轰轰烈烈的土地革命,见证了这里的“万亩荷花”变湿地公园,见证了这里的一座新城拔地而起......静坐山顶“慈善亭”,看新城焕发的新气象,观纵横城市大道奔忙的车流,听身旁阵阵的松涛之声,在城市的边缘感受独有的静逸,品岁月之静好,且不美哉。
点灯山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