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的午后,阳光把纪念馆的石阶晒得温热。穿过陈列着纺车与军装的展厅,“实事求是”主题雕塑突然撞入眼帘——四位战士围坐于窑洞前,膝头摊着文件,手指在地图上比划,脸上没有激昂的姿态,只有专注的探讨,像在破解一道关乎民族命运的难题。
讲解员说,这组雕塑还原的是1942年整风运动时的场景。那时的延安,窑洞是办公室,油灯是台灯,正是在这样朴素的环境里,“实事求是”四个字从实践中生长出来,成为照亮前路的火把。雕塑底座的铭牌上刻着毛泽东同志的话:“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字迹遒劲,仿佛能听见窑洞油灯下笔尖划过纸张的沙沙声。
转身看到玻璃柜里的《实践论》手稿,泛黄的纸页上有密密麻麻的修改痕迹,墨迹浓淡不一,显然是反复推敲的结果。旁边的照片里,毛泽东同志正提着马灯走在田埂上,裤脚沾着泥,要去老乡家调研。原来伟大的理论从不是书斋里的空想,而是从田垄间、土窑里、群众的话语中一点点提炼出来的真金。
大生产运动展区的纺车还在转动(复制品),吱呀声里,我忽然懂了“实事求是”的另一种模样:当封锁来临,便放下笔杆拿起锄头,用双手种出粮食;当理论与实际脱节,便深入群众,让思想扎根泥土。这种不空谈、重实干的精神,让延安在最艰难的岁月里,反而长出了最坚韧的筋骨。
1944年宋庆龄从美国筹到延安的大型X光机
离开时,夕阳为雕塑镀上金边。回望那四个探讨的身影,突然明白:所谓延安精神,不过是在认清现实的坚硬后,依然选择脚踏实地的勇气;是在纷繁复杂中,始终锚定“为人民”的初心。这或许就是此行最珍贵的收获——让“实事求是”四个字,不只刻在雕塑上,更住进心里。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