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不息,攀登不止。”刚刚过去的攀登季,陈涛经珠峰位于尼泊尔一侧的南坡站上“地球之巅”。
包括他在内的广东勇士们已多次成功挑战,其中有人曾带领亚洲首位盲人登顶珠峰,有人在花甲之年实现梦想,还有人曾因救人而放弃最高山巅,刚被推荐为全国见义勇为英雄模范候选人。
今年恰逢中尼建交70周年,同时,粤港澳三地携手承办的十五运会掀起全民运动热潮。南都、N视频记者对话了多位广东的攀登者,记录他们历经波折、勇攀高峰的故事。

陈涛和队友在珠峰峰顶。
登顶:
普通人的珠峰梦
每年春季,世界各地的登山者如朝圣般汇聚于尼泊尔境内的珠峰南坡大本营,怀揣着登顶世界之巅的梦想。
珠峰的商业攀登路线主要有两条,一条是位于中国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定日县境内的北坡路线,另一条则是位于尼泊尔境内的南坡路线。从登山历史来看,南坡因为相对容易的攀登条件,较早被全球的登山者选择。
据尼泊尔官方信息,今年最为拥挤的登顶日出现在5月18日。这一天,来自深圳的陈涛,完成了他的第三次登顶珠峰。此前,他已在2022年和2024年先后成功登顶。
陈涛是一名资深高山向导,拥有13年雪山攀登经验,曾带领千余人完成雪山攀登梦想。2016年,他带领断腿登山家夏伯渝登顶哈巴雪山;2021年,亚洲第一位、世界第三位登顶珠峰的盲人张洪,也是在陈涛的带领下完成挑战。今年,他带领12个队员攀登珠峰,最终全队13人实现了100%登顶率。

陈涛和队友攀登珠峰。
细数陈涛与珠峰的多次交集,最为特别的经历是,四年前他带领盲人张洪登顶珠峰。当时,陈涛作为向导,为了保障张洪登顶珠峰,自己并未登顶。但他却觉得,能帮助张洪实现愿望并安全归来,比自己登顶更为成功。
陈涛告诉南都记者,他与张洪是经夏伯渝介绍相识。2019年,两人一同攀登慕士塔格峰,登顶后,张洪对他说:“我想爬珠峰。”
“盲人能参与的运动有限,登山或许能成为改变他生活的途径之一。在确保张洪能安全返回的前提下,我答应了做他的向导。”陈涛回忆起当时的场景,“张洪看不见,他走的每一步都需要我提醒,比如一脚迈出多少公分,往左迈还是往右迈。”

2021年,陈涛(右)和张洪去珠峰大本营的路上。
“我很佩服张洪的信念,这种精神值得每一个攀登者去学习。”陈涛说,正因如此,两人有了后来被拍成纪录片《看不见的顶峰》的故事。2023年,这部纪录片上映后,在网络上引发广泛关注,让更多人了解攀登者对珠峰的向往与热爱。
跟陈涛同一天登顶珠峰的还有来自中山的刘思汝,她也是首位在世界之巅留下足迹的中山女性登山者。
今年50岁的刘思汝是一名普拉提培训导师。在她看来,年龄从来只是数字,任何时候都可以去实现自己的梦想。
她对珠峰的向往始于2023年攀登罗布切峰时,看到对面的珠峰,她不禁潸然泪下。那趟行程归来后,刘思汝便报名攀登珠峰,并为此进行了长达两年的精心准备。

刘思汝攀登珠峰。
近年来,随着商业登山体系日益成熟,越来越多的普通人得以登顶珠峰,东莞人赖朝阳便是其中一员。
他告诉南都记者,自己最早接触登山运动是在2023年攀登四姑娘山,此后又攀登了多座海拔5000至8000米的高山。三年前,他偶然从东莞的山友处得知,普通人也能登珠峰,便萌生了这个念头。
已是花甲之年的赖朝阳,终于在今年梦想成真。当地时间5月24日1点15分,他成功登上世界之巅,成为清溪镇第二位完成这一壮举的人。
波折:
大风、缺氧、冰崩
然而,登顶之路并非坦途,充满了险阻。
回想起冲刺峰顶最后几百米的艰难时刻,赖朝阳感慨万千:“手指冻得几乎握不住上升器,身体也无比辛苦,但珠峰就在眼前,那种震撼让人忘却了所有痛苦。”
赖朝阳向南都记者回忆,他和队友原计划于5月22日开始冲顶,那天也是他的60岁生日,途中却遭遇南坡十级大风,被迫下撤。回到C4营地后,赖朝阳察觉到队友因突发状况情绪不稳定,便主动安慰鼓励对方:“既然来了,那就坚持住。”
第二天傍晚六点左右,赖朝阳再次开启冲顶之旅,仅用时7个小时左右便成功登顶。他自豪地告诉南都记者,尽管自己是全队20多人中年纪最大的,却是小组里第一个登顶且用时最短的,“一般人需要十个小时甚至更久”。

赖朝阳登顶。
同样在冲顶途中遭遇意外状况的还有刘思汝。
据其介绍,从南坡大本营出发,途经多个不同海拔的营地,直至海拔8000米的C4营地,全程险象环生。其中,抵达C1营地的必经之路——昆布冰川尤为险峻,冰川裂缝密布,冰崩、雪崩时有发生。
跟刘思汝一起攀登珠峰的有6名同行者,包括一名男性队友、一名华人向导和4名夏尔巴向导。当她在珠峰“阳台”(海拔8400米处的一个休息区)换氧气时,得知队友突感身体不适,华人向导要陪他下撤。
刘思汝坦言,那一刻她很害怕、很无助,因为跟夏尔巴向导语言不通,身边又没有说中文的同伴,但她还是决定战胜恐惧,稳住心态,继续向顶峰发起冲刺。经过9个小时的通宵奋战,她终于成功登顶。

刘思汝在冲顶途中。
此行最令刘思汝难忘的是,她目睹队友在距离顶峰仅400米处选择放弃。“在极端环境下,放弃比坚持更需要勇气。这400米或许就是生与死的距离。”
还有一段令她难忘的经历,发生在下撤100米的途中。在希拉里台阶,刘思汝遇到了一位外国遇难登山者。当时她以为那人只是没有氧气了,尚有剩余氧气的她,本能地想提供帮助,她看向她的夏尔巴向导,但是对方没有给她回应,刘思汝就明白了,“已经不是氧气的问题了,常年攀登珠峰的夏尔巴是非常有经验的”。
“沿途见到了很多体力衰竭的遇险者,我永远记得那种无力感,在大自然面前,人类显得如此渺小。”回忆起那一幕,刘思汝再度哽咽落泪。
在8848.86米的世界之巅,她体会到的是,对自然与生命的敬畏。
下撤:
为救人放弃登顶
攀登珠峰的路上,登山者前赴后继,有人成功登顶,也有人止步途中。而有些放弃之举,闪耀着人性善意的光辉。
来自中山的谢如祥是一名登山爱好者,也是上世纪90年代北京大学山鹰社的创始队员之一。2023年5月18日,他和队友范江涛攀登珠峰时,在海拔8300米处发现一名女性遇险登山者。当时,他们尚有体力冲击顶峰,但两人果断放弃登顶计划,选择救人。

谢如祥(左)和范江涛。
谢如祥向南都记者回忆,最初是范江涛发现了这名倒卧在地的女性登山者,她身旁无人陪伴,携带的氧气也已耗尽。于是,范江涛决定放弃登顶,下撤救人。然而,他和夏尔巴向导搀扶该女子下撤数十米后,体力不支,只能先行回撤寻求帮助。途中,他们遇到了晚出发的谢如祥和他的夏尔巴向导。
了解情况后,谢如祥加快脚步向上赶,找到该女子后,发现她还有微弱反应,便赶忙拿出自己携带的热水给她喝。“我看她还能喝水,就觉得有希望。”谢如祥当即决定放弃冲顶,全力救援该女子。最后,四人齐心协力,轮流搀扶该女子慢慢往下撤,成功将其带回营地。
今年5月,谢如祥和范江涛被广东省推荐为第十五届全国见义勇为英雄模范候选人。
时隔两年再提及此事,谢如祥向南都记者表示,在海拔8000米以上的生命禁区,登山者自身体能都有限,因而途中遇到遇险者不施救,并不会被苛责。但他们还是选择了救人,并且能够将其救活,也是机缘巧合。
“没有想过‘该不该救’,我的第一反应就是救人。有条件的情况下,救人是天经地义的。”他说,从山上往下撤时,自己脑子里想的是“救她也可能是救自己”。
如今,谢如祥还在继续登山运动,上个月刚刚完成了攀登欧洲最高峰厄尔布鲁士峰,但他对登顶珠峰已无执念。
“学会撤退比学会登顶更难。登山的本质是攀登自己心里的那座山,登顶与否并不重要。因为心里的那座山已经登过了,登顶的想法就没那么强烈了。”
他说,如果以后还有机会,或许会再去登一登珠峰北坡。
启示:
既看脚下也要望远
“只有站在最高点的时候,才能真正体会到人类的渺小。”
登顶珠峰带给刘思汝最大的成长和收获是,让她学会更加宽容地看待一切。
刘思汝说,登顶后,她抱着夏尔巴向导哭了整整两分钟。“心情很复杂,所有情绪都在那一刻爆发。调整心情之后,环顾四周,看到所有山峰围绕着珠峰,地球果然是圆的,人永远是在相遇的路上。那一刻,所有东西都释怀了。”
“生命不息,攀登不止。珠峰只是我攀登的众多山峰之一。”谈及登顶珠峰后的感受,陈涛向南都记者表示,虽然每一次经历都很难忘,但他对登山的热爱,并不会因登过珠峰而停止。
在他看来,登山的“成功”与“失败”并非由登顶来定义,“毫发无损地回到家里就是成功”。

陈涛和队友攀登珠峰。
对赖朝阳而言,登顶珠峰是他60岁之后的人生重启。在他心中,登山不单单是一项运动,更是一座跨越地理与心灵边界的桥梁。
赖朝阳是东莞清溪人,同时担任了清溪内地港人联谊会副会长、香港清溪同乡会九乡分会会长,长期从事促进莞港两地的交流与合作工作。
粤港澳三地携手承办的十五运会,正掀起活力热潮,大湾区也迎来更多的发展机遇。而登山爱好者通过运动增进交流与了解,正是大湾区融合发展的生动写照。
赖朝阳对此有切身的体会。他告诉南都记者,在清溪的登山径上,他常遇到香港山友,大家用粤语交流路线时,倍感亲切。而策划公益登山活动时,香港社工分享的国际筹款经验与本地志愿者的乡土智慧碰撞,往往催生出更接地气的方案。
“登山需要既看脚下岩石,也望远方山峰,我的工作也是如此。既要解决港人子女入学等‘脚下问题’,也要策划如共建大湾区青年科创营地这样的‘远方目标’。”他表示,这种由登山运动淬炼出的长期主义视角,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的工作。

赖朝阳攀登珠峰。
“登山让我深刻体会到‘共攀高峰’的团队精神。无论是跨越山脊的协作,还是登顶时共享的震撼,都让我更坚信莞港融合需要这种‘同一条绳上的伙伴’意识。”他说。
今年首届“尼泊尔珠峰登顶者峰会”在加德满都举行,深圳市登山户外运动协会作为联合主办方之一,邀请了80余位山友与会,共同探讨高山生态保护、气候变化应对与登山文化传承。深圳登山协会执行副会长曹峻作为珠峰登顶者代表,也在会上分享了自己2013年登顶经历。
曹峻向南都记者表示,深圳作为全国登山爱好者登顶珠峰人次最多的城市,广东籍及在深的登山爱好者们将继续传承“不止于攀登”的向上力量,不断挑战登顶珠峰的壮举。攀登珠峰不仅体现了广东人务实、坚韧、敢干的岭南文化精神特质,这种攀登精神也激励着广东人在各行各业中开拓创新、勇攀事业高峰。
南方都市报(nddaily)、N视频报道
出品:南都即时
监制:王佳
统筹:南都记者 向雪妮
采写:南都记者 张倩寒 图片均为受访者提供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