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县访古(锦州义县安泰门和广胜寺塔)

义县安泰门
奔县旅游流行,到义县访古应该算作奔县吧。义县除了奉国寺、万佛堂两大热门景区,还散落一些小众景点,如城北的安泰门遗址。此刻,义县正刮着大风,出乎意料的是阳光格外明媚,天空没有灰蒙,登上城楼,能见度也不错,城楼之北大凌河湿地公园的深处似有一尊塑像,用手机拉近拍摄竟能清晰成像,基座上的文字为萧太后。

大凌河湿地公园

萧太后
义县是萧太后的故乡,当时的名字叫宜州。萧太后这位《杨家将》故事里的反派人物正伫立于大凌河畔,成为一座县城的代言。如果从中华民族大融合的角度,萧太后确实是一个有所作为的政治人物,“澶渊之盟”为辽宋两国换来一百多年的和平,契丹民族因此结束了奴隶制度,逐步走上汉化的道路。

安泰门

安泰门
安泰门是义州卫城的北门,始建于明宣德元年(1426年)。明太祖朱元璋创立卫所制度,卫城和所城集军事、经济于一处,所有千户、百户之分,卫的规模更大,防御功能更加突出。明代的义州卫周长五公里,城墙高九米,设有四座城门,东熙春、南永清、西庆丰、北安泰,四门重楼瓮城,马道炮台,应设尽设,俨然一处镇北重城。

安泰门
义县是北方门户,辽沈战役的第一枪在此打响,人民解放军的炮兵首秀也从这里开始。1948年10月1日,东北野战军炮兵纵队上百门大炮向义县县城猛烈轰击,呼啸的炮弹撕开了三处城墙,攻城部队突入城内,不到六个小时全歼守敌。比较可惜的是,东野炮兵司令朱瑞在解放义县的战役中不幸牺牲,这也是三年解放战争中解放军牺牲的最高将领。

安泰门资料照片

安泰门遗存
因战火和历史原因,义县城墙、城楼、钟鼓楼等古建筑先后被毁,仅奉国寺、广胜寺塔寥寥几处得以留存,四门城楼只有安泰门剩下残破的门洞,这是明代义州卫的唯一遗存。

旗风猎猎

南瞰奉国寺殿宇

北望凌水古渡
安泰门遗址的修复从2014年开始,如今安泰门整体恢复原状,古门洞被包裹在新门楼之内,城楼上设义县历史文化展馆,登楼凭栏,旗风猎猎,南瞰奉国寺殿宇及古城街巷,北望凌水古渡和大凌河湿地保护区,江山安泰,一览无余。

深巷里的古塔
与安泰门遗址相比,广胜寺塔更显苍凉雄浑,这是深巷里的千年古塔,穿巷走近,顿时便有惊艳的感觉。这座八角十三层密檐式砖塔具有辽金建筑的鲜明特征,其年代久远且保存尚好,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

广胜寺塔
塔边的文字介绍,此塔旧称嘉福寺塔,始建于辽开泰年间,那就和奉国寺基本同步了。上世纪八十年代,当地群众在塔南的月台外取土,挖出一座经幢,上有“大辽国宜州广胜寺”及“乾统七年”等字样,因此定名为广胜寺塔。乾统七年即公元1107年,比开泰年间晚了80多年,不管怎么算,广胜寺塔都是一座千年左右的古塔。

广胜寺塔资料照片

广胜寺塔

八面伏狮

盔甲武士

佛龛
广胜寺塔历经千年风雨,早已檐部残损、塔刹缺失,2013年对该塔进行修复。如今的广胜寺塔耸立于塔台之上,须弥式塔座约占塔高的五分之一,青砖束腰上雕刻奏乐和舞蹈的画面,束腰之上八面伏狮屈身昂首上顶莲座,每个角上都有一个姿态威武的盔甲武士承托塔身。塔身八面浮雕,拱式龛门内有头戴宝冠的菩萨端坐,两旁各有垂手站立的协侍,各面姿势略有不同。塔身之上仿木斗拱,十三层塔檐运用叠涩出檐法,角有垂脊,椽刻神兽,塔刹重新安装,现高接近50米,因四周没有高大的房屋,广胜寺塔显得格外雄伟。

周围民居
广胜寺塔周围的小巷依然浓郁着生活气息,有的院落已有些残破,不知道是否还有人居住,但无疑这一切都是真实的,历史在生活中活着。奔县,来一场千年的邂逅,感受一下辽代的遗风。今天的风有点大,云也跑得有点快,但天空真的很蓝。

蓝天白云下的广胜寺塔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