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心血来潮而来此说走就走的旅行,目的地是大化县的都阳镇,参观都阳巡检司的司署。路线是走武鸣进入平果市四塘镇,走坡造、旧城榜圩抄近路走古文直至大化都阳镇,没想到在平果市坡造镇有个都阳村。内心想着平果市的都阳村跟大化县的都阳镇有何关联,又为何两者的地名一字不差,为此专门查找一下都阳村的资料。
都阳村明清时期属归德州领地,归德州是唐代设置的羁縻万德州,宋代改万德州为归德州,由黄氏任世袭土官。归德州的土官鼻祖没有查询到资料,直至明朝洪武年间黄隍城归附朝廷,归德州的土官世袭才有史料记载。都阳村作为归德州的领地,固然有它的历史,而且得名都阳一定有它的原因。
都阳村形成于元朝时期的都阳寨,此地是归德州的前沿阵地,地理位置非常的重要,为此归德州土官在此地设哨所。归德土官黄氏,哨所不仅是驻守兵力的机构,掌握有一定的兵力,哨所的最高长官必定是土官信任,而且又是本家族的有能力的人。如果假设黄氏土官的家族里有个叫黄都阳的人来出任哨所的最高长官,然后将哨所起名为都阳哨所,想来应该靠得住脚。我家族谱上就有都字辈,出于个人情感,黄都阳出任哨所的解释应该没有错。
归德州虽然实力有限,没有能力扩展版图,但自保能力亦是绰绰有余,于是在元至元年将都阳哨所升格为都阳寨。归德州是羁縻州,对等现在相当于县级单位,州下设寨,寨对等相当于乡镇级单位,只不过都阳寨扮演的是军事角色,没有管理职能,说白了都阳寨也就相当于县公安局的派出机构,也就是拥有职权的派出所。
明朝嘉靖年间,思恩府改土归流,原思恩府的土目王受不满朝廷流官制度而自身利益受损,便与田州土目卢苏起兵反朝廷。王受、卢苏两土目确实有点实力,短时间内占据思恩府,首任思恩流官支付差点被砍头。卢苏、王受起兵朝廷毫无征兆,开始遭受点损失,等朝廷回过神来,各路大军齐聚宾州,卢苏、王受感受到覆灭的压力,最后不得不前去邕州求和归附。王受归附朝廷的同时正巧碰到“八寨起义”,两广总督王守仁派调丹良堡土目王受前去平息“八寨起义”。
王守仁认为思恩府完全归流有难度,必须保留土官的存在,为此将思恩府原有的13堡拆解,然后重新设九个巡检司,巡检司最高长官由土官出任。王受平拔寨有功而授封9巡检司当中的白山土司,随朝廷军队出征的还有归德州都阳寨寨主黄理。黄理因功而封为坡澡巡检司土司,坡澡因地名太俗,黄理上报叫坡澡巡检司更名为都阳巡检司。坡澡就是大化县都阳镇的老地名,是黄理前去就任土司后才改的名字。
都阳巡检司首任土官是归德州都阳寨人,都阳巡检司又是世袭土司,都阳寨是都阳土司的故土,归德州的都阳寨固然就是都阳土司的领地。话说归德州挺倒霉的,都阳寨寨主去别地方任职,最后连自家的都阳寨也赔进去,真是得不偿失,如果能够安慰黄隍城的也就是都是自家人。明清时期的都阳寨都是都阳巡检司的领地,中间隔着旧城和定罗巡检司,在当时来说都阳寨就是远离都阳巡检司的一块飞地,但没有归德州的都阳寨就没有后来的大化县都阳镇。
民国时期全国的土州土县都被归流,都阳巡检司与安定巡检司合并设都安县,果化州和归德州合并设果德县。都阳寨作为都阳巡检司的领地,都阳和安定合并后也应该是都安县的领地,但在归流作用下都阳寨被划给果德县。都安县不是不想要都阳寨,只是这块飞地距离都安县太远,不好管理只能划给都安县。后来都安县分出大化县,都阳镇属大化县,平治县与果德县合并设平果县,都阳寨则属平果市。假如当年都安县不放弃都阳寨这块飞地,即便分出大化县,现在平果市坡造镇的都阳村会不会是大化县的一块飞地?
历史就是这么的巧合,大化县都阳镇的旧名叫坡澡,平果市的都阳村属坡造镇,坡澡、坡造,两者读音相似,感觉大化县都阳镇就是都阳寨寨主黄理窥视已久的一块肥地,要不然两个地方的名字怎么就这么相似呢?纯属茶后文,没有多大的历史价值,看过就好,谢谢。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