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仅在今日头条发布,请勿转载
丽江古城要收费,每人50元,说是维护费。机智的网友回应说,保护古城,从我做起。不踏丽江半步,不让古城受损。真的很机智,很讽刺。

先讲一个反馈。前几天、14日,我做过一条评论讲江西景德镇瑶里古镇围村收费,杀鸡取卵、与民争利,当地村民强烈反对。当晚,当地官方发布公告致歉,撤销收费,恢复原状。理由是,对封闭瑶里古镇管理“研判不足”。
这是当地村民强力反制所争取到的权利,所赢得的胜利。很简单,吃相太难看,游客不来了!
丽江收费反应也很大。主要集中在游客这边。丽江收的是古城维护费。游客朴素的想法是,古城维护不是当地政府的事吗?你从我这儿收费算哪门子事?我该消费的消费了,你核心景区该收的门票也收了,凭什么?
但心里这么想,嘴上不这么讲。而是讲,古城保护,人人有责。少去少破坏,不去不破坏。咱就不打扰了,拜拜了您呐!这就是一种态度。
针对强烈反应,丽江方面解释称,8月1日起收的这笔费,早在2007年就开始征收了,每人收费80元。单次收费。也就是进来一次收一次。到2018年,降到50元。这次还是50元,一次缴费,一年有效。官方人士认为,新规则对游客更有利。
真的吗?真对游客有利会不抢破头吗?实际情况如媒体报道中所说的,是“过去对进入核心景区的散客进行收费和查验,8月1日后散客与团客一样,进入景区就需要收费”。相当于,收费的景区范围、人群范围都扩大了。所以论算账,没人有官方机构精。而论省钱,没人比游客精。谁都别把游客当傻子。

一年365天,我能天天来吗?一年来两三次、三五次的有几个?是给游客省了钱,还是丽江多收了费?这还用脑子去想吗?所以,丽江收取古城维护费,跟江西一地古镇圈镇收费一样,都是一种逆民意、逆时代的逆向思维,是倒退的运营管理模式。任何一个古镇古城,对于原住民和商户来说,圈城收费只会减少人流、减少收益,唯独增收的是官方运营管理机构。但从长远来说,试探着割一波的官方机构,最终都会因游客的用脚投票而收益减少、损失更大。而造成官方、商户和游客的“三败”俱伤。
中国前期割了几十年游客韭菜的一批非常著名的古城古镇,正在被游客所抛弃,正在遭遇强烈反噬。前些年很多投资几十亿、上百亿建的古城,正面临着极其惨淡的经营。这是市场对旧的经营理念和模式的反感和抵触,也是对贪婪的资本、对杀鸡取卵行为的反制和报复。希望丽江不要步这个后尘。
我所在杭州,西湖20多年前就不收门票,它是一个非常成功的范例。是今天很多打破围墙、不收门票的城市效仿、学习的样本。当年杭州政府部门的旅游门票收入确实减少了,但游客愿意留下来了,不再把杭州当成别的城市“后花园”了,商家增收了,税收增加了。一句话,杭州没有因为西湖免门票而比原来穷到哪儿去,反过来城市的口袋和口碑都赚饱了。所以,看上去这是一个景区的经营理念问题,实质上是“让利于民”还是“与民争利”的观念问题,执政理念问题。
对于今天的丽江古城来说,时代不同了。不是游客更舍得花钱了,而是有对比了,有更多的可替代性了,是对一座城市的“吃相”更在意了。一个城市景区景点的流量骤降,它是有内在原因的。是因为留人的“留量”在下降,心向往之的念头在下降。一张门票、一次性消费。反正一刀,爱来不爱。正是这种盈利心态,造成了景区景点的可持续性盈利的生命周期非常短。

游客最大的审美疲劳不是景区景点本身,而是吃相难看的过度商业化。当官方运营机构先圈起来扒了一层皮,轮到商家手中就会变本加厉。游客在这样的商业氛围中,他的体验感、好感度就会骤然下降,就会恶性循环。
咱们就不一一点名了!很多古城、古镇已经名声坏了,濒临倒闭。已经再也回不到躺着赚钱的时代了。更多地方文旅部门在使尽浑身解数制造本地流量。更多地方的景区景点正在减免门票。我相信,未来取消门票、不收门票将会成为主流,将会成为方向。资本虽好,吃相难看。门票好收,人心难留。老百姓没钱赚,心态就不会好,生态就不好会。这是非常简单的道理,也是硬道理。个人观察,仅供商榷。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