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华北平原的怀抱中,有一座千年古城,它的名字叫新城。这里虽不复唐代置县时的喧嚣,却依然保留着深厚的历史底蕴与独特的人文魅力。从紫泉河畔到龟城传说,从开善寺的辽代木构到紫泉行宫的乾隆遗韵,新城如同一本厚重的史书,等待着人们细细品读。
龟城沧桑:千年古县的历史印记
新城是一座名副其实的“龟城”。据《龟城故事》记载,整个城池依照龟的形态而建:四周城墙为龟身,南关外的奎星皋为龟头,奎星皋左右各有一眼井是龟的眼睛,北门内大街两侧的井是龟的睾丸,城四周护城河上的四座石桥便是龟的四足。这独特的布局不仅体现了古人精湛的城市规划智慧,更寄托了祈求长治久安的美好愿望。
唐代大历四年(公元769年),新城县正式设立,至今已有超过1250年的历史。朝代更迭中,新城县治屡经变迁:元代属雄州,明代先属北平府后属保定府,清代沿袭明制。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这座小城见证了无数重大事件——从宋辽对峙时的驿路要冲,到清代京德“御道”上的重要节点,乾隆皇帝南巡曾多次在此驻跸。
紫泉风华:河流与行宫的文化记忆
流经新城的紫泉河,是这座城市灵魂所在。河水清澈见底,沿岸荷花亭亭玉立,芦苇随风摇曳,构成一幅动人的自然画卷。清代高晋在《南巡盛典名胜图录》中记载,乾隆皇帝正是被紫泉河的美景所打动,才决定在此修建行宫。
紫泉行宫建于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规模宏大,建筑精美。行宫“东西宽127步,南北长153步”,内有镜湖、棕亭、假山、石桥,布局精巧别致。乾隆皇帝曾13次挥毫作诗125首赞美此地,其《镜湖诗》中“其源来紫泉,输注成半面”的佳句,至今为人传诵。随着清朝国力衰落,紫泉行宫也逐渐荒废。咸丰九年(1859年),知县杨咏春召集众绅士捐银2000多两,在行宫旧址上建起了紫泉书院,开创了新城教育的新纪元。
古寺瑰宝:开善寺的辽代建筑遗存
在新城镇老城区的东北角,坐落着一处珍贵的古建筑——开善寺。当地人俗称“大佛寺”,素有“先有大佛寺,后有新城县”的说法。寺内大雄宝殿是现存八大辽代木构建筑之一,面阔五间25.8米,进深三间14.5米,高12.08米,单檐庑殿顶,气势恢宏。
大雄宝殿构造严谨实用,整体外观朴素稳重,体现了“辽承唐制”的建筑风格。殿内立柱用材粗壮,有明显的侧脚和升起,各柱卷杀圆润。令人惊叹的是,大殿自建立以后,未经过大的维修,较好保存了始建时的原始状态,为研究早期木构建筑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1996年,开善寺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文脉绵延:从紫泉书院到新城中学
紫泉书院在新城教育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书院创立后,京南名士王振纲受邀出任山长,其后他的两个儿子王鑑、王锷相继接任,父子三人相继执掌书院,育桃李芬芳,一时传为佳话。在存续的40多年间,紫泉书院和新城县学共同输送了文武进士29名、文武举人153名。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新城县一榜考中7名举人,轰动全国。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紫泉书院改为官立高等小学堂,为新城县兴办学堂之始。1954年,当地政府在原紫泉书院旧址上建设新校舍,将成立于1951年的新城中学迁至此地。恢复高考后的数年间,新城中学的高考升学率在保定地区赫赫有名,铸就了办学史上的辉煌年代。从紫泉行宫到紫泉书院,再到新城中学、紫泉中学,就是一部缩略版的高碑店教育史。
新城精神:勤劳智慧的百姓风采
新城人民勤劳智慧,坚韧不拔。李清培先生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1979年,他带领王玉祥、张永新等8人,组建了一个小小的建筑队,“八把瓦刀闯京城”,开始了艰辛的创业之路。从承建民房起步,到后来承建中日友好医院部分工程、北京西大望大型变电站等国家重点工程,李清培的队伍逐渐发展壮大。
他创建的鹏达集团先后荣获国家建筑行业最高奖“鲁班奖”等众多荣誉,从北京走向全国,成为集建筑工程总承包、投融资、房地产开发等于一体的大型综合企业集团。李清培致富不忘回馈家乡,捐资200多万元兴建“培鹏学校”,解决了7个自然村近千名学生上学难的问题。这种艰苦奋斗、回馈社会的精神,正是新城人民优秀品质的集中体现。
今日的新城镇,地处京、津、保三角中心地带,交通便利,经济持续发展。但它依然保留着那份古朴与宁静,紫泉河依旧静静流淌,开善寺的辽代建筑依然屹立,向世人诉说着这座古城的千年沧桑。
走进新城,不仅是走进一段历史,更是走进一种文化,一种精神。这座千年龟城,正以其独特的魅力,迎接更加美好的未来。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