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9日,“清凉有度,多彩贵州”西南主流媒体夏季主题采访活动走进素有“黔中重镇”之称的安顺古城。踏入古城,仿佛穿越了时空隧道,青砖黛瓦的民居建筑错落有致,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匠心坚守历历在目。转角处地戏面具的文创灯箱亮着暖光,巷弄里传来屯堡山歌的悠扬曲调,古城深处的蜡染技艺透着千年的色彩。这座古城,正以“清凉”为引,以文化为魂,以非遗为笔,勾勒出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旅交融共生的生动图景,为贵州文旅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
蓝白相间:藏着最真切的安顺故事
在安顺古城,采访团走进一瀞美学工作室,琳琅满目的蜡染制品令人目不暇接。据了解,安顺蜡染历史悠久,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这里的居民就已经掌握了蜡染制作工艺。安顺蜡染主要分为苗族蜡染和布依族蜡染两大类。苗族蜡染图案丰富多彩,包括古老传说和原始认知等内容,集中反映了古代先民的自然崇拜和图腾崇拜意识。布依族蜡染主要分布在镇宁、关岭、黄果树等地,构图巧妙,变化多端,纹样多为写实的花鸟鱼虫或抽象的螺旋、水波、菱形、云雷等几何图形,表现了人们对宇宙的认知、对自然山川的崇敬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向往。
在采访过程中,记者们纷纷跃跃欲试,都想来亲身参与画蜡、浸染、脱蜡的整个过程,体会每一笔落蜡时手腕力度与稳定性的重要性,因为稍有偏差便会影响最终图案的完整呈现。
“这些蓝白相间的蜡染布,每一寸都藏着安顺的故事。”在一瀞美学工作室,负责人辜良静一边解说,一边教学,蜡染是用铜蜡刀、铜蜡笔等特殊工具将手绘花样印刻在织物上。用蜡刀蘸熔蜡绘花于布后,以蓝靛浸染。浸染中,作为防染剂的蜡自然龟裂,布面呈现特殊的“冰纹”,染液可从冰纹处渗向织物。去蜡后,布面就呈现出蓝底白花或白底蓝花的多种图案。
据悉,安顺蜡染作为民族工艺中的一朵奇葩,具有较高的历史学、民俗学和少数民族地方文化研究价值。2008年,安顺市申报的蜡染技艺项目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但就是这样一个有着“东方第一染”美誉的蜡染技艺,在时代的变迁中,一度面临年轻群体认知断层的困境。为了不让这一技艺出现断层,众多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从设计构思到制作工艺,从经营模式到文化传播,进行了全方位的创新探索。
目前,蜡染早已突破传统布艺边界,转化为丝巾、帽子、头绳、玩偶、旗袍等时尚文创产品。这些兼具民族特色与实用价值的作品,让千年工艺真正走进日常生活,实现了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为这项古老手艺开辟出一条通往未来的崭新道路。而这正是安顺非遗“活态保护”的缩影。
守护根脉:传承千年的文化基因
近年来,安顺市遵循“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为非遗构建起国家级、省级、市级等多层次保护体系。截至目前,全市共有国家级非遗项目10项、省级非遗项目67项、市级非遗项目230项,省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4个,市级传承基地22个,非遗工坊37个。今年年初,屯堡烤小肠、夺夺粉等83项(86 处)非遗项目被列入第四批市级名录,让更多“藏在民间”的文化技艺有了身份认同,进一步丰富了安顺的“文化基因库”。
为了更好地保护非遗,安顺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对非遗项目采取出版书籍、数字化采集等方式。目前已经开展了安顺唱书、屯堡山歌、屯堡服饰、安顺木雕四个省级非遗项目数字化采集工作,“就像给非遗建了数字档案,不怕失传了。”
在培养代表性传承人这一非遗的“活载体”方面,安顺更是不遗余力。目前安顺有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5人、省级32人、市级44人,依托各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非遗工坊、非遗代表性传承基地等开展“师带徒”机制,形成了老中青衔接的传承梯队。
同时,校园也是培育非遗传承新生力量的重要阵地。近年来,安顺众多学校通过聘请校外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走进校园授课的模式,成功地将蜡染、地戏、安顺木雕、屯堡服饰、波波糖、刺绣、唢呐、勒尤、织布等丰富多彩的非遗技艺引入课堂,让民族文化在校园里生根发芽。
社会层面的资金保障则让非遗保护直接受益,据了解,安顺市税务部门联合金融机构推出了“非遗护航计划”,积极为蜡染、苗绣等企业解决融资难题,非遗工坊通过融资,不仅开发出蜡染文创、体验课程等新业态,还带动周边村民就业增收,让非遗保护与乡村振兴同频共振。
此外,安顺市还通过“线下展示+线上宣传”方式,拓宽传承宣传渠道。通过节庆活动搭建非遗传承展示平台,主流媒体与自媒体全方位展示非遗魅力等方式,有效突破了地域限制,让传统非遗走向更广阔的舞台。
融合焕新:从“地域符号”到“文旅 IP”
夜幕降临,安顺武庙“非遗旅游体验空间”内掌声雷动。地戏演员头戴面具,伴着鼓点演绎《三国》选段,游客们举着手机记录这“千年非遗遇上现代舞台”的瞬间。依托武庙打造体验空间,让游客从看客变成了参与者。
这是安顺“非遗+旅游”的典型场景。安顺的非遗创新以“文旅融合”与“品牌输出”为引擎,通过场景化体验与全球化传播,让非遗从“地域符号”升华为“文化IP”。
在文旅融合的大背景下,安顺积极探索“非遗+文创”“非遗+研学”“非遗+红色文化”“非遗+美食”等新模式,将非遗元素融入生产生活,创新传承新路子。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安顺推出的“非遗+演艺”“非遗+影视”等创新项目,让非遗“破圈”走得更远,如地戏团队与电影《哪吒2》联动,打造“跨时空同框”表演;史诗歌舞剧《大明屯堡》在神骏大剧院常态化上演,再现明朝屯垦历史。此外,当地推出“屯堡·家国六百年”游学线路,串联地戏教学、面具雕刻等项目,实现“研学+旅游”深度融合。
这种融合带来的效益显而易见,今年春节假期,非遗融入安顺古城,带动安顺古城游客大增。数据显示,安顺地戏成为安顺“非遗+旅游”的一张新名片。虹山湖景区通过高台地戏与现代演艺的创新融合,吸引众多游客驻足观赏。剑门关、江苏南通、天津、金华等地开展的展演展示,受到当地各级媒体的关注,让屯堡文化逐渐走向全国。
“没有文化的产业没有灵魂,没有产业的文化不能持久。”在安顺古城,蜡染不再是博物馆里的展品,而是穿在身上的时尚;地戏不再是庙会的仪式,而是触手可及的体验;屯堡文化不再是史书里的记载,而是游客口中“下次还来”的牵挂。这座被文化浸润的古城,每一项非遗的新生,都是贵州文旅高质量发展的生动注脚。
上游新闻记者 夏洪波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