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大理10月30日消息(记者 魏文青)开阔的坝子、宁静的村落,如今的大理州祥云县云南驿古镇一派田园风光。很难想象,70多年前,这里曾是滇缅战场的重要前线——“飞虎队”战机云集,轰炸机、运输机昼夜起降,成为抗战时期的“空中堡垒”。
28日,“2025重走滇缅公路”主题采访团走进云南驿机场旧址,探访这座千年古驿尘封的抗战往事。
云南驿(央广网记者 魏文青 摄)
血肉筑成的机场
1942年,日军侵占怒江以西后,云南驿战略地位骤升。滇缅公路、茶马古道与驼峰航线在此交汇,成为盟军中缅印战区的重要补给与起降基地。
“云南驿机场是老百姓用血肉筑成的。”祥云县文物管理所张谷甲介绍,当年没有机械设备,群众以石碾碾压跑道,重达五吨的石碾子需百人合力拉动。各族群众昼夜施工,在轰炸威胁下硬是将简易跑道扩建为千亩军用机场。
云南驿的石碾子(央广网记者 魏文青 摄)
凭借特殊地理位置,云南驿成为“飞虎队”重要战斗基地——既能远击滇西、缅甸,又能保卫滇缅交通线。高峰时期,机场常驻飞机上百架,人员超3000人。1943年至1945年间,“飞虎队”在云南驿起飞的31次空战中,以损失14架战机的代价击落日机217架。
云南驿也成为了中国飞行员的摇篮。抗战期间,中央航校在云南驿设立初级班,先后培训三期学员约300人,大多牺牲在战场,仅少数健在。狭窄的马店改作宿舍,村中祠堂和民居则被当作教室。
曾是中央航校宿舍的马店(央广网记者 魏文青 摄)
战争遗迹的见证
如今的云南驿仍保留多处抗战遗迹。云南驿机场作为“驼峰航线”的重要补给站,为了更好地隐蔽飞机,人们开挖了机窝用于停放飞机。如今,这片机窝遗址仍属于国防用地。古驿道中段的中印缅交通史纪念馆,则以实物和影像再现那段波澜壮阔的岁月——这里曾是“飞虎队”指挥部,后长期作为云南驿村公所使用。
云南驿古街道(央广网记者 魏文青 摄)
岁月更迭,马帮驮队早已不见,战机轰鸣也成了回声。唯有当年飞虎队战机带来的“月亮花”仍在旧机场绽放。如今的云南驿,马帮文化博物馆与二战纪念馆并立,成为传承与铭记的文化地标。
“铭记历史,才能开创未来。”云南驿古镇保护办公室工作人员李芹艳说,“这片土地见证了中国人民不屈的抗战精神,也见证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