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佳玲(山西大学)
近日,“浙江宣传”刊文《“情绪文旅”为何令人上头》指出,打开社交平台找攻略,“情绪文旅”成了热词,越来越多的人特别是年轻人,乐于为快乐、趣味买单。从特种兵旅游到Citywalk,再到反向旅游,当代的旅行者正悄然告别传统的看山看水,转而寻求一次“精神出逃”。这种对情绪价值的强烈渴求,正推动情绪文旅成为比较流行而普遍的选择。
回顾文旅产业的发展历程,从早期的1.0观光时代,人们热衷于打卡坐标,访名胜古迹,到2.0时代注重文化内涵的挖掘,再到如今注重自身情绪体验的3.0时代,情绪文旅的兴起,很好地契合了人们用情绪丈量世界的需求。在这个快节奏、高压力的社会中,人们渴望在旅行中找到情感的寄托,获得心灵的慰藉。而情绪文旅的出现,正是满足了人们对情绪释放和精神享受的需求,成为了文旅市场的新宠。
北京故宫里,游客们换上古装,体验古代“格格和阿哥”的生活,沉浸式感受历史的韵味;江西龙虎山的大型实景演出《寻梦龙虎山》使观众穿越民俗村、桃花洲等场景,感受“道生万物”的哲学意境,得到身心的“解压”;音乐节现场,人们跟着节奏尽情摇摆,与陌生人共享音乐带来的快乐,释放内心的激情。这些充满趣味和情感的文旅体验,使得游客们脱离了走马观花的旁观者身份,深度参与其中,他们收获了满满的快乐与感动。
然而,在情绪文旅蓬勃发展的背后,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部分景区盲目跟风,引入一些缺乏本地特色的网红项目,看似热闹非凡,实则空洞无物,无法给游客留下深刻的印象。比如部分景区过度依赖营销,将精力放在打造网红打卡点上,却忽视了旅游产品的品质和服务的提升。这些问题不仅会影响游客的体验,也制约了情绪文旅的可持续发展。
要让情绪文旅从流量走向“留量”,关键在于精准把握游客的情绪需求,打造具有特色和内涵的旅游产品。文旅项目应深入挖掘本地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将其与现代的旅游需求相结合,创造出独一无二的旅游体验。一些地方可以尝试利用当地的传统手工艺,开发出互动性强的手工体验项目,让游客在动手的过程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文旅景区还需注重游客的参与感和互动性,通过打造沉浸式的场景,让游客成为故事的主角。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为游客带来更加新奇、有趣的体验。
此外,提升服务质量也是留住游客的关键。文旅从业者应树立以游客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从游客的需求出发,提供细致入微的服务。从交通、住宿、餐饮到游玩项目,力图每一个环节都做到尽善尽美,让游客在旅途中感受到温暖和被爱。
“情绪文旅”的兴起,为文旅产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只有找准痛点,对症下药,打造出有特色、有内涵、有温度的旅游产品,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让游客流连忘返,实现从流量到“留量”的华丽转身。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