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偶然在短视频中刷到一位操着一口流利无锡话的荣巷人,讲述20世纪70年代发生在荣巷的琐碎趣事,言语间藏着过往的岁月。而我被深深吸引住了,那熟悉的乡音夹着旧时荣巷的烟火气,像一把年代久远的钥匙,插进了我记忆的锁孔里。荣巷的旧影在我脑海深处慢慢浮现……
荣巷古镇,现称荣巷历史文化街区,位于无锡市滨湖区,地处龙山南麓,梁溪河北岸,蠡溪片区的河埒地区西部,北以惠山山脉为屏障,南临无锡的母亲河——梁溪河,往东通过梁溪路与锡惠景区相连,往西通向梅园景区。
荣巷历史文化街区(红火图片社 供)
荣巷古镇目前有157座具有时代烙印和地方特色的近代建筑。这里有荣毅仁纪念馆的庄重、荣德生故居的素雅,大公图书馆的书香仍在流淌,晴雨操场似乎还回荡着当年的笑语。五间头墙门低调内敛,荣瑞馨花厅精致典雅,每一处老建筑都像一页泛黄的信笺,等待有心人轻轻翻阅。长约380米,呈东西走向的荣巷老街蜿蜒成一道柔和的“S”形,串联起旧时光的印记。沿街保存完好的清末民初建筑群静静伫立,粉墙黛瓦间点缀着西式拱窗,极具韵味。
大公图书馆
荣巷晴雨操场(朱达 供)
我家曾租住在荣巷东浜40号(现在门牌为荣巷东浜44号),是一幢三开间的二层民国建筑。主体建筑南侧为百余平方米院落,曾是一座花园,桂花、玉兰、天竹、玫瑰等花木应有尽有,园中还种植了蔬菜。在院落的东南角有一个小河塘,后被填没。我在荣巷与父母一起生活了25年,直至20世纪90年代初迁居别处。这段长达25年的租住时光,绘就了我生命中最温暖的底色。
在荣巷生活的岁月里,虽然并不丰裕,但处处涌动着生活的诗意。一家人和睦相处,邻里关系融洽和谐,街头巷尾充满人间烟火。至今,我对过去发生在荣巷的一些往事仍记忆犹新。
街头扛水挑水。在没有自来水的年代里,家中用水的来源都是靠我和姐姐扛水。后来我进入了高中,扛水便落在了我一人身上。水摊在荣巷街邮局对面,看水摊的是位大块头婆婆,也是我家在东浜的热心邻居。我曾写过《大块头婆婆》一文,刊载于《华东信息日报》。
河滩淘米洗衣。荣巷东浜河滩是我儿时常去洗菜、洗碗、淘米、钓鱼、游泳的场所。有一年冬天,为腌制水腌菜,我在洗雪菜时一不小心掉到了河里,冰凉刺骨的河水让我迅速游回岸上,跑到家里更换衣裤。我还曾与母亲一起在河滩洗过床单被褥。母亲将床单在河边用力漂洗后,方正地叠在河边的石阶上,我便用棒槌帮母亲槌床被,反复几次,母亲嗅一嗅没有肥皂气味后,就让我抓住床单的另一头,母子齐心协力将其拎起来拧干。这种劳动的场景至今让我难以忘却。
倒马桶。倒马桶与晾晒马桶是“马桶时代”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家里的马桶最早是母亲倒的,后来两个姐姐承担起这份差事。一家五口一天下来的“内存”不轻,我也曾帮两个姐姐拎过马桶,拎到荣巷东浜公共厕所后面的水箱旁。
割牛草。在荣巷街东侧不远处有一家奶牛场,印象中有上百头奶牛。饲料主要是干草,其来源主要是向周边的居民收买。勤快的居民们会在暑假去割草,晒干后卖给奶牛场。记得有一年暑假,母亲带着我们姐弟仨一早去茶场附近的田野里割了上百斤鲜嫩的青草,回来晒干后卖了3.14元,恰好够我一个学期的学费。
大张巷小学读书。1967年,因母亲在大张巷小学教书,父母为了便于照料我,便把我从雪浪前章小学转至大张巷小学读书。所以在我的小学时光,我每天都要随母亲沿着“东浜—东街—大张巷”这一线路往返两次。沿路的商铺和居民都与母亲相熟,大多都是她的学生和学生家长,甚至在有的居民家里,连着两代人都是母亲教过的学生。而父亲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曾任荣巷小学校长8年,母亲退休前亦在荣巷小学任教过几年。
杀猪场。从荣巷东街往大张巷方向走,在路的北边有一间面积较大的杀猪场,当时郊区荣巷地区计划供应的猪肉基本都在这里收购、宰杀。儿时,荣巷街宰肉铺王富生的四子,绰号“四剥皮”,常带我去杀猪场玩。一想到我们冬日里在烫猪毛的大铁锅里洗澡的经历,至今仍忍俊不禁。
宦木匠。在荣巷地区,上了年纪的人一定不会对宦木匠这个人感到陌生。那时居民们一般都会请宦木匠上门打家具。他手艺精湛、做工细腻、收费合理。在他经济拮据的时候,也会在上工后与主人商量,提前预支一些工钱。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夏天,父母涨了工资,便请宦木匠打了大橱、五斗柜、书柜和写字台,整整打了一个暑假。从选料、划线、锯割、刨削、凿削、榫卯制作到装配、打磨,每一道工序都夹杂着宦木匠的汗水与智慧。后经油漆粉刷,我家也终于有了较为齐全的家具。
老呆头。老呆头就住在杀猪场附近的一座洋房里,曾是荣巷派出所的所在地。在我出生前,我家曾租住在老呆头家一段时间。老呆头成家后诞育的二女一男皆有智力缺陷,后来媳妇也离开了老呆头。20世纪七八十年代,人们常见老呆头一家在荣巷河滩人工取水后去冲刷厕所。佝偻的背影里藏着生活的艰辛与无奈。这些鲜活的人物,构成了荣巷最真实的市井画卷。
荣巷,是刻在血脉里的乡愁。那些在青石板路上奔跑的童年,那些平凡却温暖的日子,那些共同经历的酸甜苦辣,那些在炊烟袅袅中升腾的梦想,永远是我心灵深处最柔软的栖息地。
作者简介:
许铁军,无锡市作协会员,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先后出版散文集《哭笑之间》《不期而遇的灵魂》。退休前供职于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立志成为一名业余写作爱好者中最好的家庭厨师,家庭厨师中最好的业余写作爱好者。
来源:滨湖档案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