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4日,一位摩旅博主在青海格茫公路上被当地牧民拦截后暴力相向,竟然还全程不以为意,平静扇了个大耳光,这件事在网络上瞬间点燃了怒火,整个青海文旅也跟着遭了秧。
这不是段子,而是真实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一场信任危机。
事发那天,天气出奇地好,阳光洒在格茫公路的宽阔草原上,一切都显得辽阔安然。
摩旅博主李某在这样一个安静午后骑行,本打算拍拍视频回馈粉丝。
结果道路尽头缓缓迁徙着一支驼队,悠哉地占据了公路的一侧。
摩托的轰鸣声并不属于草原的节奏,骆驼受惊后一下子全散了,这位牧民佐龙某某冲了过来,脸上的表情一句话没说已经能看明白——“你闯了祸。
接下来发生的事,比小说还要狗血。
牧民气不打一处来,先是一脚踢在摩托车上,脚劲大得直接把相机镜头都踹歪了。
还没等气顺,捡起地上一块石头就朝博主脚下砸去。
仿佛嫌动作不够刺激,又补了一记重重的耳光,扇在了李某的摩托头盔上。
全程博主一句争辩都没有,比起怒火,他更像是被这荒诞场面吓傻,干脆用沉默回应。
牧民丢下一句“你去把骆驼找回来!
”转身离去,空气里只剩下草原的风和满地狼藉。
视频被发上网络后,大家一下就炸了。
谁敢想到,旅游变成了“被打记”?
微博、抖音、朋友圈里,从“青海什么季节最美”到“去得带几个保镖”,氛围一夜转向。
青海文旅这些年好不容易堆起来的旅游口碑,似乎一拳就碎了。
更离谱的是,网友还把牧民佐龙的背景扒得干干净净。
这位牧民可不是咱们印象里的苦哈哈,家里牧场大得出奇,牛羊骆驼数百头,这些牲口一按市价,光财产就数百万。
人家早搬进镇上的大楼房,放牧靠GPS,妥妥的本地“大户”。
你说这人脾气怎么能不硬气?
骆驼丢了,直接先动手,估计心想赔点钱就当买个教训。
说实话,把自己地盘当成私人领地,对外来人一顿打骂,也不想想自己的行为给青海招了多大祸。
牧民的嚣张立场,某种程度上正是钱堆出来的“我是老大”。
可是这次,他的拳头和火爆脾气,让青海上了全国热搜,自己也被网友喷到“社会性死亡”。
有意思的是,处理此事的过程,态度却温和得让人失望。
7月16日,警方一通调解,牧民接受批评教育,两人电话沟通达成和解,博主没要求赔偿,7峰走丢的骆驼到7月19日还没找回来。
尔后青海文旅部门连夜发了整治通知,24小时投诉热线也挂出;更有人把“应急呼叫柱”搬上部分路段,说是要完善游客和牧民冲突管理。
但不少网友看完通报,非常不买账——“这要是在别的省旅游也这样处理吗?
以后谁还敢来?
”
其实,这一次的爆发不是偶然,类似的桩桩件件,早就在草原、戈壁间默默累积。
前不久,青甘大环线自驾游车队三辆车,十二条轮胎集体扎爆,一看不是散落的偶然钉子,而是一段段专业撒下的“扎胎钉阵”。
事后警察查出,作案人是甘肃阿克塞县两名男子,为了和仇家过不去,顺带殃及游客。
一群人被困荒野,自己动手补胎,这绝非普通游客能承受的惊魂体验。
去年还有网友在青海地区自驾时,遭遇三人持石块拦路抢劫,砸车、堵道、最后还敲碎了车窗。
类似的新闻,看得人心惊肉跳;而这背后的无力感,想必最能击溃那些原本想放慢脚步、有点诗意幻想的旅行者。
从官方到民间,青海旅游一度是全国的“网红打卡地”。
今年一季度,青海旅游数据非常亮眼:一千多万游客,90亿元花费,增速接近30%。
然而仅仅几件负面事件,就让旅游搜索量掉了15%,网上好评变成了负面吐槽。
这么多年宣传一铺,竟能被几脚踹散,真是不甘心。
牧民和游客的冲突,到底谁更有错?
牧区原本就与现代旅游管理有缝隙——有牧民觉得,自己放骆驼走公路转场是惯例,外地摩托车来“乱入”,没躲让,理应负点责任。
但大多数网友仍觉得:你大可以沟通,骆驼受惊很正常,咋就能上来打人?
草原风大不要紧,人心凉才让人心寒。
这一次,青海文旅做得迅速,可惜很多举措还停留在“治标”。
官方出台了加强整治的通知,派了牧民“安全员”成立协调队,24小时热线有人听,但这些能否真正化解信任危机,要看能不能让每个来青海的人都觉得安全、有尊严。
翻翻别的案例其实也有启发。
2023年阳朔竹筏工群殴游客,最后是县文旅局道歉、筏工拘留,行业一刀切整顿——挽回口碑用了月把。
甘肃天水游客和店主争执,政府则采取了道歉柔性路线。
两极操作,各有成败。
说实话,青海这次如果不“零容忍”,哪怕调解再和气,旅行业黑锅终究背上了。
也许我们该问问:草原到底是牧民的家园,还是全国游客的风景?
外来者应规矩慢行,懂些草原生态,而本地人更该有点包容、讲点规则。
旅游是门做人的生意,一巴掌扇碎信任,但修复要用双手细细去拼。
有旅友说,二十年前的青海旅游薄如纸,吃住不查、路难行,却大多感觉淳朴。
那时,牧民热情好客,旅途中还有人端来酥油茶送给陌生人,如今骆驼已经装上了GPS,草原早就不是原来的草原。
畜牧业富了人,却没有让规则和温度齐头并进,那点侠气和热情反倒成了偶尔的“野蛮”。
那些原本一身疲惫、幻想与自然对视的游客,希望带点温柔的回忆回去,却没料到亲历的是争吵、扭打、封堵与投诉。
他们的失望,比冷风还让人心凉。
净化旅游环境,不只是横幅、热词、热线,也靠本地居民做出点人情味,靠每一个窗口和执法记录仪去兑现“来的都是客。
”
事情到这里,希望青海别再“被一人毁一城”,愿每个来到高原的身影,都能安然走下公路,兜一口风,遇一份善意。
旅途本不该惊险,更不该让人“社会性死亡”。
我由衷期待,那些牧羊人守着大地的辽阔,也能成为守规则的模范,而不是仗着土地与财富,带着骆驼堵在我们奔向远方的路上。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