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过去的四川省委全委会提出,要提升文旅服务品质和消费体验,构建舒适便捷的文旅设施体系,实施旅游景区强基焕新行动,完善“快旅慢游”交通网络,提升旅游住宿品质,并支持广元建成国际旅游城市。
昭化古城作为广元旅游的金字招牌,将如何发力?近年来,“二次创业”在昭化古城被多次提及,这究竟意味着什么?古城又在这场“创业中做了哪些努力?
产业升级:民宿焕新,文创添彩
上午9:00,古城内的陈家大院民宿已是热闹非凡。老板陈高林笑着送走了昨日入住的最后一波游客,转身便准备前往游客中心迎接新客人。暑期来临,这里的民宿生意迎来旺季。
“现在游客对住宿品质和体验感的要求越来越高了。”陈高林感慨道。为了跟上游客的需求,他专门到外地学习取经,回来后新租赁了门面,建起了咖啡馆,还对民宿进行了全面装修升级——马桶换成了智能款,床垫选用了助眠型,窗帘也改成了自动调节式。
走进陈家大院的第一个院落,头顶三角梅的花朵从房顶蔓延至半空,煞是好看。正中间的水缸散发着阵阵凉意,为炎热的夏日增添了几分清爽。“我们这个院子是三进院落,大约有200多年历史了。2007年昭化古城搞旅游开发时,我们就把它改建成了民宿。”陈高林指着院落里的建筑介绍,“当时的设计理念就是‘修旧如旧’,采用传统老工艺,房子是穿斗结构,包括这些柱头都是实木的,完全按照古代的建法来复原。”
他边说边指向院内的老物件,“你看,这些是原先祖上收的老物件,这个叫金银满斗柜,上面像个斗,以前碎银两都放在里面,相当于现在的存钱罐,很有历史意义。还有这个吧台,是用我们修建时挖出来的砖做的。这些砖是光绪戊戌年的,有100多年历史了,是原来宗祠的砖,用它做吧台,既有文化底蕴,又是独一无二的。”
中午时分,不少徒步游览古城的游客会选择来到这里,点上一杯咖啡歇歇脚。陈高林说,下一步,他计划将民宿打造成蜀道徒步游的补给站,为徒步的游客提供歇脚、喝茶、吃便餐的地方。
在古城的另一条街道的新龙门客栈,装修师傅们正忙着安装智能马桶和电视机。老板介绍,民宿装修已接近尾声,预计8月底就能开门迎客。古朴的院落搭配现代化的房间,未来游客在这里既能体验到三国时期的市井风情,又能享受到舒适便捷的住宿服务。
步入葭萌有礼文创店,仿佛进入浓缩昭化文化精髓的空间,文创产品琳琅满目。张飞、马超等三国英雄跳出史书,成了憨态可掬的小雕像;以山水太极、临清门为元素的明信片,让人眼前一亮。游客们爱不释手,纷纷买下作为纪念,让昭化文化符号走向远方。这些文创像文化使者,打破传统与现代隔阂,让古城底蕴以生动可触的方式融入生活。
环境升级:生态修复 廊道延伸
填土、栽树、种花……在古城周边的白龙江右岸生态修复项目建设现场,一派繁忙景象。正值高温天气,工人们趁着一早一晚的凉爽时段抢抓工期。
建设现场,已经修建好的前置塘前,项目经理王武江介绍,这是海绵城市建设的一部分,塘内种植了再力花、梭鱼草等水生植物。“前置塘的主要作用是收集周边雨水,雨水进入后,先通过脚下的鹅卵石进行过滤,再流入塘中,经水生植物净化,然后通过下面的格宾石笼再次过滤,最后进入湿地,经荷花等水生植物又一次净化。经过这三层过滤,能让水体达到优质标准,为游客提供更好的生态水环境。”
区文广体旅局项目办干部沈雁文表示,白龙江右岸生态修复项目作为昭化古城的延伸区域,在设计之初就融入了三国文化元素,比如蜀汉风格的茶歇凉亭,以及带有三国印记的标识标牌。项目建成后,不仅会成为游客的旅游打卡地,也能成为周边市民休闲的好去处。
目前,该项目已完成总工程量的60%,预计年底全面竣工。项目建成后,将成为连接昭化古城与周边景区的重要生态廊道,预计年接待游客能力可提升80万人次,带动相关产业收入增长超2000万元。
从民宿的迭代升级到文创产品的推陈出新再到生态环境的精心打造,昭化古城正以“二次创业”的决心和行动,一步步朝着提升文旅服务品质、打造国际旅游名片的目标迈进,在省委全委会的部署要求下,书写着属于自己的文旅升级答卷。(杨黎明)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