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越西,骄阳似火。2025年越西县“清凉火把季·20℃游越西”夏季避暑旅游暨火把季系列活动期间,一场以“传承红色基因 共绘文旅新篇”为主题的红色文化交流盛宴启幕。来自全国各地的42位红军将士后代及越西籍红军亲属代表受邀奔赴越西,在火把节的热烈氛围中,跟随红色足迹、共话传承使命,为越西文旅发展注入厚重红色底蕴。
红色履迹:跨越千里的“嶲望”之约
7月11日下午,康城酒店大堂温情涌动。来自北京、昆明、成都等地的红军将士后代陆续报到,左权、刘亚楼、刘忠、梁兴初等红军的亲属们,在越西工作人员的引导下陆续入住。手机里的老照片、记忆中的革命故事,在报到处悄然传递,成为后代们交流的起点。乡音与故事交织,历史和人文碰撞,为本次重温红色记忆的活动添上温情注脚。
1935年5月21日,为掩护红军主力抢渡大渡河,由左权、刘亚楼等红军将领率领的中央红军第二先遣团进入越西。在越西的9天时间里,红军释放了关押在监狱中的进步人士,焚毁了反动政府剥削压迫各族人民的田赋粮簿等文书档案,宣传了抗日救国思想,播撒了革命火种。由此,1000多名越西儿女踊跃参加红军,中国革命史上第一个彝族红军连队——“倮倮连”诞生。
“时隔多年回到先辈奋斗过的土地,既紧张又亲切。”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国上将刘亚楼之子、77岁的中国战略与管理研究会志愿军研究会副会长刘煜滨说,家族传承的红色记忆,让他对此次越西之行满怀期待。“越西的红色文化建设还在起步阶段,作为革命先辈的后代,发掘红色历史、发扬红色文化,我们义不容辞。”
见证“盛典”:红色基因与民俗风情共振
7月12日上午9时,2025年越西县“清凉火把季·20℃游越西”夏季避暑旅游暨火把季系列活动在嶲水河畔拉开帷幕。红军将士后代代表们和当地各族群众在舞台下激动不已、掌声不断,一同见证这一年一度盛大节庆的热烈进行。
“先辈曾为民族解放和民族团结热血奋战,今日我们亲眼见证了各族儿女欢聚一堂共度佳节,这正是红色文化的传承和发扬。”中国工农红军和八路军高级将领、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左权的外孙——八路军研究会青年部长沙峰表示,“最让我惊喜的是看到很多各民族的年轻面孔参与其中。年轻人是一个地区、一个民族的希望和未来,也是越西县未来发展的潜力。要关心他们、善待他们,让他们自发留在家乡,为家乡做贡献。”
10时许,“千年彝风·火舞嶲州”巡游引爆县城。主干道上,25支巡游方队各有特色,为广大群众和游客奉上一场精彩纷呈的文化盛宴。其中,南箐镇“彝族服饰+红色元素”的巡游队伍引得红军将士后代们驻足拍照、热情互动。
“我们看到了红色故事与彝族史诗在街头碰撞,没想到越西把红色传承和民俗融合得如此巧妙,那段军民鱼水情的过往仿佛就在眼前!”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中将刘忠之女、广东省长征文化促进会常务副会长刘蒨感慨道。“时隔几年再次踏上越西这片热土,我清晰地看到,在党的光辉照耀下、在长征精神的激励下、在全县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下,越西县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的越西,道路宽了、楼房新了、产业兴了。越西的蓬勃发展,正是对革命先烈和当年帮助红军的彝族同胞最好的回报和告慰。”
传承深耕:从交流座谈到实地缅怀
7月12日下午,越西县城北感恩社区(村史馆)与越西县委8楼会议室成为“红色智库”现场。红军将士后代们围绕“越西红色资源如何赋能文旅招商”展开研讨,纷纷建言献策:有的捐赠红色文化书籍论文,有的完善红色故事相关细节,有的提出用沉浸式场景打造“有温度的红色文化”,通过“红色IP+民俗体验”为越西文旅发展增添活力。
7月13日,红军将士后代们先后乘车前往越西县南箐镇红军洞纪念广场和大瑞镇红军长征纪念馆。大巴车上,刘亚楼之子刘煜滨接过本地导游的话筒,生动讲述红军长征的历史,活泼的发言引得众人掌声不断。下车后,导游细致介绍红军与越西的过往,红军将士后代们在红军洞石壁前驻足沉思,在纪念馆敬献花篮时神情肃穆。
“先辈在此留下的不仅是足迹,更是‘不怕难、为人民’的永恒信念。越西的发展需要这种信念,老百姓也需要这样的干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中将、成都军区原司令员梁兴初之子——中国人民志愿军研究会副会长梁晓东的感言,让红色传承更具象、更富情感。他说:“这次来到越西,有两件事让我感触很深。一是城北感恩社区,让我感受到彝族人民在新时代下老有所养、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的良好氛围;二是县城的学校建设,让我看到了越西大力发展教育的魄力与恒心。”
此次活动,是越西县“红色+民俗+招商”融合发展的生动实践。红军将士后代的参与,让历史不再是冰冷的史料,而是可触摸、可传承的精神血脉,为文旅发展注入灵魂。未来,越西县将持续深耕红色沃土,探索优化“红色传承+民俗体验+产业发展”路径,让革命精神与乡土文化共融共生,以红色基因激活文旅动能,让越西的红色故事成为县域发展的鲜亮名片,在新时代续写“文旅赋能、传承创新”的崭新篇章。
来源:(越西微报)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