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
央视品牌栏目
《非遗里的中国》吉林篇播出
带大家走进了关东腹地
探寻这片土地上
绚丽多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花
那么大家在游览吉林各地时
都能领略到哪些非遗呢?
吉吉这就给你答案
跟着非遗游吉林
这3条线路带你体验吉林非遗的魅力~
《非遗里的中国》是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与文化和旅游部联合推出的大型文化节目。节目每期90分钟,在CCTV-1综合频道周六20:00点档播出。节目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定文化自信、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指示精神,以“非遗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核心立意,展现非遗的历史底蕴,呈现非遗在新时代迸发新活力,绽放新光彩。
吉剧
推荐打卡点 :桃李梅大剧院
走进桃李梅大剧院,感受非遗吉剧的美妙。吉剧因诞生于吉林省而得名。植根于东北黑土地的吉剧,以二人转为基础,博采京剧、评剧等众长,形成独特艺术风格,既有传统戏曲的气势,又有民间戏曲的活泼,善用手绢等道具,代表性剧目有《蓝河怨》《桃李梅》等。
▲图/吉剧《桃李梅》剧照
蒙古族马头琴音乐
推荐打卡点 :松原前郭县非遗展览中心
松原市的前郭尔罗斯自治县是“中国马头琴之乡”,2008年,“蒙古族马头琴音乐”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作为蒙古族传统音乐的代表,马头琴音乐以独特的演奏方式为核心,其音色浑厚悠扬,富有草原气息,曲调多表现自然风光、英雄史诗和牧民生活,承载着蒙古族的历史与文化。
阿里郎
推荐打卡点 :延边工人文化宫大剧场
《阿里郎打令》是中国朝鲜族抒情民歌的代表性作品,在中国朝鲜族群众中具有极大的影响力。阿里郎歌曲群的内涵包括对翻越“阿里郎山冈”的“郎”的真挚爱情,对抛下妻子翻越“阿里郎山冈”的“郎”的怨恨,以及对翻越“阿里郎山冈”后的美好未来和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向往,生动地表现了朝鲜族人民的内心世界。歌曲群具有旋律明朗、优美动听、感情哀婉等特征。
中国朝鲜族农乐舞
推荐打卡点 :中国朝鲜族农乐舞展示馆
中国朝鲜族农乐舞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构成,是各民族在长期交往交流交融中孕育出的民族文化瑰宝。它集音乐、舞蹈、演唱于一体,是综合性的民族民间艺术。象帽舞是农乐舞中的顶级表现形式之一,是朝鲜族独有的民族舞蹈表演样式。2006年,朝鲜族农乐舞(象帽舞)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中国朝鲜族农乐舞又成功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彭氏微刻
推荐打卡点:吉林省彭祖述艺术馆
93岁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彭祖述,从小就喜欢石头,玩石头也刻石头。他所用的彭氏微刻技艺,融合了书法、诗词、篆刻等多种艺术表现形式,将笔墨意趣完美转化为独特的刀刻语言,让微刻艺术更具张力。2016年,“彭氏微刻”项目被列入吉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于松花石砚台上镌刻的微雕文字,纤毫小于米粒,创作近乎“盲刻”,近观如细雨绵绵,远望则气势磅礴,以“咫尺乾坤”震撼观者心灵。
查干湖鱼皮制作技艺
推荐打卡点:松原鼎润文化创意产业园
查干湖鱼皮画始于辽金,历史悠久。查干湖鱼皮制作技艺成品包括鱼皮画、挂件、摆件、饰品、家居用品等,又称为“指尖上的渔猎文化”。鱼皮通过洗料、剥皮、晾干、干燥、熟软、拼剪缝合、定型、修饰等步骤,被粘贴成一幅幅精美的艺术品。
东丰农民画
推荐打卡点 :辽源东丰农民画馆
东丰农民画起源于清朝末年,兴盛于 20 世纪 70 年代,早期的民间刺绣图样、民间祭祀绘画、民间剪纸、彩棚画、毛草纸画,都是东丰农民画发展的基础。东丰农民画以东北农村生活、民俗风情等为主要题材,构图饱满、色彩浓烈、造型夸张质朴,画面充满生活气息和乐观向上的精神。
安图隋氏铁制品制作技艺
推荐打卡点 :安图县石门镇民俗风情园
省级代表性传承人隋进才的代表作《熔冶游鳞》,以0.3毫米超薄铁皮锻造40条铁鱼,周身无焊点,全凭精湛手工铆接成型。每片鱼身需2000余次锤打,赋予金属生命的律动。为精准捕捉鱼类动态,他扎根水产店潜心速写19载,在明太鱼鳃部的锻造中,每平方厘米需经受100次密集锤击,让冰冷的铁皮仿佛拥有了呼吸的节奏。
隋氏铁制品的技艺精髓甚至启迪了现代工业。中车长客铆工周晶辉从传统铁艺中汲取灵感,将手工铆接工艺创新应用于CR450动车组建造,以1毫米的严苛误差控制,实现了传统技艺与尖端工业的跨时空共振。
长白山采参习俗
推荐打卡点 :抚松人参博物馆
长白山采参习俗包括拉帮、放山、压山、喊山、锁棒槌、抬棒槌、打包子、下山等步骤,拉帮则由“把头”负责。把头是一伙放山人根据民主原则推举出来的领导者,当把头必须具有丰富的放山经验和野外生存技能,懂山规、讲道德、守信用,掌握实用的地理和生物知识。
满族刺绣
(长白山满族枕头顶刺绣)
推荐打卡点 :长白山满族文化博物馆
长白山满族枕头顶刺绣是满族民间刺绣的重要部分。由于东北地区天气寒冷,人们便有使用布枕遮挡风寒的习惯,为了显得布枕好看,便逐渐形成了在枕头顶部绣花的习俗。此外,长白山满族婚俗中也有这样的习俗——姑娘出嫁前需亲手绣制数十对甚至上百对枕头顶,并作为嫁妆带到男方家中,以此来展现新娘的心灵手巧。枕头顶刺绣品类丰富、工艺精湛、传世作品众多,艺术风格独特,与汉族妇女刺绣相比毫不逊色。
吉菜传统烹饪技艺
推荐打卡点 :春发合饭庄
从最初的简单炖煮,到后来融合各种烹饪技法,吉菜不断发展和创新。在上世纪90年代之后,随着粤菜等外地菜系的引入,吉菜也借鉴了一些新的烹饪技巧和调味方法,使其更加丰富和多样化。炖、炒、熘、炸等烹饪技法也在吉菜中得到了广泛应用。酸甜爽口的锅包肉、蓬松绵软的雪衣豆沙……无论你是否来过吉林,你的味蕾,都可能被这里的味道征服过。
传统面食制作技艺
(李连贵熏肉大饼制作技艺)
推荐打卡点 :李连贵熏肉大饼(长春、四平等地均有店铺)
李连贵熏肉大饼制作技艺是吉林四平传统面食技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其特色在于以中草药老汤熏制猪肉,肥而不腻;大饼用熏肉老汤油调酥,外酥里嫩,层次分明。技艺融合药膳理念,兼具食疗价值。历经百年传承,形成完整谱系,并推广至全国,成为中华饮食文化代表之一。
朝鲜族传统米糕制作技艺
推荐打卡点 :中国朝鲜族民俗园
朝鲜族传统米糕制作技艺是朝鲜族传统饮食技艺之一。它以大米、糯米为主料,配以红豆、松子、蜂蜜等天然食材,通过蒸、打、烙等工艺制成。米糕种类丰富,包括打糕、松饼、花糕等,造型精美,兼具药食同源理念,常用于节庆、婚丧等民俗活动。其技艺融合朝鲜族农耕文化,具有独特的民俗价值和健康饮食特色,现已成为朝鲜族饮食文化的重要代表。
吉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如同一幅徐徐展开的壮丽长卷
欢迎大家来到吉林
亲自感受吉林非遗的独特魅力!
文字整理:吉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禁止使用本文标注来源及摄影师图片,如有侵权行为后果自负,如需转载本文请注明来源悠游吉林
编辑:小彤
校对:刘火火
审核:矫雁肇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