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盛夏,火光照亮阿妹戚托小镇的夜空,彝族歌舞与现代光影交织,来自全国的数万游客在晴隆共赴一场夏日狂欢。
7月18日至20日,贵州晴隆县迎来第十五届彝族火把节。今年的火把节在阿妹戚托小镇和二十四道拐景区举行,融合传统文化与现代元素,点燃了游客的热情。
白天观看民俗表演,夜晚则沉浸在文艺晚会、炫彩光影秀和万人篝火共舞中。喝彩声、欢笑声、舞步声汇成一片,整个晴隆沸腾在节日的喜悦里。
古今辉映的视觉盛宴
7月18日,当夜幕降临,二十四道拐抗战公路被传统火种与现代灯光共同点亮。火链沿着这条承载着厚重历史公路蜿蜒而上,形成一条壮观的光带。
7月18日,被火把和车灯点亮的二十四道拐上空无人机正在表演。(图/李允凤)
光与火在古老山道上奏响跨越时空的交响曲。这项名为“光链彝火·志续华章”的点亮二十四道拐活动,成为火把节最震撼的视觉奇观。
与此同时,阿妹戚托小镇的月亮湖则成为文化艺术的展示舞台。水上飞人表演者在湖面腾空翻跃,而传统打铁花绝技则让1600℃的铁水在空中绽放成耀眼“星光”。
19日晚,阿妹戚托景区上空,炫彩无人机光影秀将夜空变成巨幕。以“和平”与“彝族图腾”为主题的光影图案在夜空中绽放。
7月19日,阿妹戚托小镇上空的无人机表演。(图/李允凤)
“氛围特别好,非常有民族特色,还融入了现代光影技术,感觉很震撼。”游客余爽说。
连续三晚,小镇广场上还有不同主题的晚会轮番上演,传统彝族音乐与现代流行元素激情碰撞,为游客带来别具一格的艺术享受。
沉浸式体验民族文化魅力
火把节远不止于观看,更是一场全民参与、深度沉浸的文化体验之旅。18日上午,晴隆街头人潮涌动。24支盛装巡游队伍惊艳亮相,祈福纳祥的黄伞方阵引领开道,各少数民族同胞尽展独特风情,瞬间点燃节日沸点。
7月18日,火把节开幕式上黄伞转场舞表演。(图/晴隆县融媒体中心)
随后的开幕式上,彝族黄伞转场舞热情奔放;800人色块方阵精准变换,拼出“2025贵州·晴隆第十五届火把节”字样;千人齐跳“阿妹戚托”舞蹈,整齐的舞步声与喝彩交织,让现场观众深刻感受到彝族文化的非凡感染力。
庄重的祭火仪式上,在毕摩(祭司)悠扬的诵经声中,游客们得以近距离感受彝族人民对火的崇高敬意,以及祈福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深厚文化内涵。“感受就是两个字——震撼!”浙江杭州游客章丽娟赞叹道,“晴隆的美古朴而动人,难以言喻,太棒了!”
活动期间,还有丰富多彩的民族体育竞技项目。“彩虹和平”摸你黑传递祝福、布依族“朵苟”(打手毽)及丢糠包比赛等民族体育项目妙趣横生,让游客在游戏中体验少数民族的独特乐趣。
火把节期间,游客和当地彝族同胞围着篝火共舞。(图/李允凤)
每晚,当广场中央的篝火被点燃,熊熊火焰照亮夜空,真正的万人狂欢正式开始!游客们与当地彝族同胞手拉手,围着篝火尽情舞动,欢呼声与歌声响彻云霄。
火把照亮文旅融合致富路
火把节的举办地阿妹戚托小镇是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近年来,当地深挖民族文化富矿,将彝族建筑符号与自然景观巧妙融合,打造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街”“居家就业一条街”等特色主题街区,探索出一条“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特色发展路径。
7月19日,游客在阿妹戚托小镇民族服饰体验店挑选服饰。(图/李允凤)
火把节期间,小镇的民族服饰体验店生意火爆,传统与现代结合的扎染服饰、刺绣小物品等让游客流连忘返。“我过来旅居的,看到这里的民族服装非常有特色,做工精良,性价比也高,忍不住买了作纪念。”来自湖南常德的游客罗德芬告诉记者,她非常喜爱晴隆宜人的气候和浓郁的民族文化,“我一定会推荐朋友们来这里玩,亲身感受这份独特魅力。”
节日的火爆人气直接转化为可观的经济效益。“今年火把节期间,我们的产品实现了3万多元的销售额。”晴隆县鑫昌阁旅游产品开发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沈龙菊喜上眉梢。不远处的小吃摊位上,摊主刘大姐盘点着三天的收入,笑容满面:“火把节期间挣的钱,快抵得上平时一个月了!”
“据初步统计,火把节带动旅游创收1000万余元。”晴隆文化旅游服务中心副主任常霞说。
三天的狂欢落幕,但阿妹戚托小镇的热情未减。熊熊篝火的余温犹在,它不仅点燃了这个夏夜的激情,也推动着这片土地上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之路。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李允凤
编辑 钱星星
二审 张恒
三审 许邵庭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