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韩轩)7月22日,汉中市“牢记嘱托 感恩奋进 努力建设生态城市”系列新闻发布会第三场在市人民政府新闻发布厅举行。市委宣传部、市文化和旅游局分别介绍了近年来汉中在历史文化传承、文旅融合发展等方面的成果。近年来,汉中一体推进文物保护、文化传承、文旅融合、产业发展,以生态城市建设为战略引领,全力打造千亿级文旅产业集群,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
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汉中市委、市政府先后出台《加强历史文化传承 推动文化繁荣发展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性文件,从政策、项目、资金等方面构建起顶层设计的“四梁八柱”。建成博物馆28座、非遗展馆(厅)14个。建成汉中市可移动文物数据中心,对293件(套)馆藏珍贵文物进行数字化保护,《国家级非遗“汉中藤编”编织技艺的数字化保护与虚拟创新》列入国家文化和旅游科技创新研发项目立项名单。
新创建国家二级博物馆1家、全省社区博物馆1家,实施重点文物保护项目12个,29处文物点纳入国家文物局蜀道保护利用重点清单。制定《汉中市基本建设考古联动工作方案》,完成文勘项目43个。高效推进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实地复核“三普”文物点4188处、核查率100%,新发现的新石器时代遗存将镇巴文明史前推三千年。
非遗保护传承活力持续增强,出台《汉中市陕南民歌保护传承发展条例》,汉中藤编地方性立法即将完成,新公布市级非遗名录26个。7件藤编作品在国家非遗馆展出,汉调桄桄、藤编、羌绣等非遗项目登上全国和国际舞台。建成国家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1家,新增省级非遗工坊10家,年产值4.48亿元。打造以市博物馆、张骞纪念馆、蔡伦纸文化博物馆、武侯墓博物馆、张良庙博物馆为主体的“五馆联动”文物主题游径,川陕革命根据地纪念馆入选全省“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石门十三品”亮相央视“中国书法大会”。
市博物馆优化秦蜀古道和石门十三品展陈,全景数字化、3D裸眼沉浸式四折幕系统建成运行。举办陕西省首届“守艺人”传统手工技艺非遗大赛等活动,策划推出“汉中历史民俗之旅”“寻味汉中非遗之旅”等精品旅游线路。推送“非遗进校园”活动170项,陕南民歌、汉调桄桄入选教育部统编音乐教材,羌族歌舞、剪纸、渔鼓成为中小学特色课程。创建省级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示范区1个,建成新型公共文化空间24处,3个村入选全国“四季村晚(歌)”示范展示点。编印《汉中原创歌曲选编》,“跟着民歌游汉中”陕南民歌音乐会在北京唱响,开展文化惠民演出2000余场、濒危剧种演出350余场,话剧《复兴号》荣获田汉戏剧奖,原创歌曲《爬月亮》荣获全省“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
汉中积极推进千亿级文旅产业集群建设,建成国家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文化产业示范基地2个,8个村入选全国、全省乡村旅游示范镇村,汉中荣膺全国“文旅融合最佳全域旅游城市”“优秀旅居目的地”等荣誉。成功创建国家级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区1个,6件非遗产品被评为“陕西非遗好物”。坚持将非遗特色产业发展融入乡村振兴,藤编年产值达2.1亿元,汉中藤编非遗工坊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可持续发展”案例。打造提升“东关里”文创街区、“西郊记忆”非遗工坊等一批创意产业集聚区。与陕旅、陕文投建立协作机制,15条线路入选全国全省精品旅游路线。坚持“全域四季游”“一月一主题”,举办最美油菜花海汉中旅游文化节、“中国年·汉中过”“汉风古韵·传奇夜”等品牌活动300余项,兴汉胜境、龙头山入选全省十大热门景区。
下一步,汉中将牢记嘱托、感恩奋进,聚焦打好“八场硬仗”,锚定“绿色循环·汉风古韵”定位,紧盯千亿产业攻坚,发挥汉中文化优势,坚定文化自信、坚持守正创新,加快建设文化强市步伐,为努力建设环境优美、绿色低碳、宜居宜游的生态城市汇聚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力量、有利文化条件。
责任编辑:安心 审核:杨勇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报料关注西北信息报微信公众号(xbxxbwx)留言或加编辑微信号:y609235490 投稿邮箱:xbxxbxmt@163.com]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