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勒比海明珠之夜
文/陈双娥
大西洋的加勒比海,是欧美人的度假天堂,是上帝洒落人间的泪珠串。当这些晶莹的泪珠凝成七千座岛屿,多米尼加便成了其中最莹润的一颗明珠。十二月的信风裹挟着朗姆酒与肉豆蔻的芬芳,将涛声化作珊瑚礁间游弋的银鱼。来自北半球的旅人把自己晒成蜜色融入洁白温软的沙滩,而我这个东方来客,正试图在摇曳的椰影与梅伦格舞曲间,品味这颗加勒比明珠的万种风情。
蓬塔卡纳的黄昏是一杯调了落日与浪声的鸡尾酒。茅草亭下的白色纱幔翩然起舞,穿蓝色工服的服务生踩着轻快的步子,托着焦糖烤就的各色糕点和多种果汁穿梭其间,焦糖的焦香与海风的咸涩在空气中奇妙交融。我啜饮着陈年朗姆酒,看海浪将夕阳揉碎成万千翡翠洒向珊瑚礁。此时故乡的街巷该是车水马龙,裹着羽绒服的人潮在地铁站吞吐,而这里,吊床仍在二十五六度的风里摇碎阳光,棕榈叶沙沙作响,像是为即将来临的初夜预演一曲轻歌。
出海那日,绿漆渔船在玻璃般的海面划开涟漪。皮肤黝黑的船员哼着当地小调,教我们用最原始的尼龙绳钓起海底彩虹。“这是上帝的鱼缸,”他露着白牙笑说,“我们只取需要的。”三个孙子趴在船舷,看蓝黄相间的鹦嘴鱼在甲板上翻跃,鱼鳞在阳光下闪烁着迷彩灯般的光泽。每当尺规显示渔获未达标准,船员便小心翼翼地将这些海洋精灵送归珊瑚丛——在这片占世界十分之一的“海洋雨林”里,他们世代恪守着与大海的古老契约。
归航时途经萨马纳湾,正值座头鲸迁徙季节。远处海面突然跃起巨大的黑影,鲸尾击起的水花在夕阳下化作钻石雨。船员在胸前画了个十字:“它们在赴今夜的约会。”
前日,我们探访了美洲最古老的城市圣多明各。殖民时期的建筑披着彩霞,十六世纪的石砌街道上,卖手工艺品的老妇人正在棕榈叶上串贝壳。教堂里传出的旋律,音符穿过彩绘玻璃,与街头梅伦格舞的鼓点奇妙交融。穿着鲜艳的孩子们举着椰子糖奔跑,他们脚边躺着的流浪狗脖子上也系着红丝带——在这座被列入世界遗产的老城里,阳光、海风平等地滋润着每个生命。
为游客准备的晚宴在星空下铺开。系红色领结的总管今夜格外庄重,指挥着侍者队伍如同指挥交响乐团。穿露肩晚礼服的金发女郎推着餐车经过,车上整只烤全羊泛着蜜色光泽,嘴里衔着的香菜与苹果木的烟熏味缠绵缭绕。留着络腮胡的老先生小心切着火鸡,肉汁渗进芭蕉叶垫着的瓷盘时,他身旁的老太太轻轻“呀”了一声,像少女般捂住嘴。
黑豆饭里藏着肉桂的暖香,海鲜饭用藏红花染成夕阳的颜色。最妙的是那道“莫洛”——本该浓腻的巧克力酱遇上椰奶和绿香蕉,竟变得清雅如海风。
千多种佳肴在烛光里流淌成河,淌进一排排大小不一、形状各异的白色瓷碟里。深红浅蓝的鱼籽酱,小的绿豆大小,大的赛鹰嘴豆;硕大的帝王蟹、龙虾,有的做成金红色,有的做成青蓝色,光虾类的就达百余种;海鱼更比虾的种类多,肉片切得薄如蝉翼,有蝴蝶状的,有像椰树叶的,海星似的。熟吃生吃任由选择。盛名糕点琳琅满目,新鲜水果眼花缭乱。满眼都是美味佳肴,无一是吃过的,无一不是吃过的精品。
穿着传统坎肩裙的妇人,不停翻动钢板上的烤龙虾,和陶锅里的桑科乔炖菜,这一道道融合了肉芋、芭蕉和多种香料的传统美食,据说有的要用文火慢炖整整一日;戴高帽的厨师现场片着伊比利亚火腿,薄如蝉翼的火腿片在灯光下泛着玫瑰色光泽;甜点区的巧克力瀑布旁,孩子们举着棉花糖串等待洗礼;白发老翁正比较着十种布丁的成色。
最让我难忘的是当地特色的蛋糕——用朗姆酒浸泡三个月的水果干在舌尖化开时,忽然理解为何连海风都带着微醺的甜香。我儿媳带着孙女在棕榈树下弹奏《军港之夜》,音符跃入盛着潘趣酒的玻璃杯,惊起细碎气泡。
来自世界各地的食客在此刻都成了熟识的邻里,德国老人教我正确切割奶酪的技巧,加拿大夫妇分享着他们夸赞的冰酒,就连总是独处的英国绅士,也破例为我们展示了如何优雅地开启生蚝。不同种族的家庭都将用餐升华为艺术,把眼前的日子过成生命赞歌。
离岛那日,机场彩灯在晨光中微笑。简陋如高速公路服务区的航站楼里,海关官员在查验护照时往孩子手里塞椰子糖。“回加拿大的家?”他眨着眼笑问,身后墙上的圣母像戴着芭蕉叶编的花环。这让我想起当地人的俗语:“房子再小,也要留出摆跳舞鞋的地方。”
临上飞机前,我回望又回望了这片神奇的蓝天碧海白沙滩。那个充满热带风情、节奏明快的晚上所经历的一幕幕还在脑海继续回放。
在那宽大的半圆形舞台上,灯光骤然暗下,只有背景大屏幕上深邃的蓝色海洋与点点渔火在闪烁。随着一声清脆的钢鼓敲击声,一段轻快而富有弹性的旋律如涟漪般荡开,瞬间抓住了所有人的心。
灯光亮起,首先登场的是一群身着传统“卡巴亚”裙装的当地女舞者。她们的裙子颜色鲜艳如火——明黄、翠绿、宝蓝,层叠的裙摆随着她们摇曳的“卡利普索”舞步飞扬,如同热带花朵在风中绽放。头巾包裹出优雅的造型,她们手中的响沙球发出沙沙的节拍,与钢鼓乐队明快的旋律完美融合。
紧接着,男舞者们加入,他们穿着宽松的亚麻衬衫,戴着草帽,跳起了充满力量和诙谐的“林波舞”。在观众有节奏的掌声和欢呼中,舞者们在越来越低的竹竿下后仰穿梭,将现场气氛推向第一个小高潮。
当集体舞蹈的欢快节奏暂歇,舞台中央升起一个特制的装置,仿佛一艘渔船的桅杆。杂技演员登场,表演起融合海岛特色的高空特技。两位肤色黝黑、身形矫健的演员,化身传说中的海神与渔夫,在绳索与绸缎上翻飞、托举,演绎着与风浪搏斗的故事。
最惊心动魄的一幕,是“火焰之舞”。几位舞者手持燃烧的火棒,在狂野的非洲鼓点中舞动,燃烧的轨迹在夜色中划出绚烂的弧线。他们甚至娴熟地抛接火棒,火焰在空中交织,映照着台下观众惊叹而兴奋的脸庞。
音乐在此刻发生奇妙的融合。钢鼓的旋律与拉丁风格的沙沙声、非洲手鼓的深沉节奏乃至欧洲手风琴的悠扬曲调交织在一起。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穿着苏格兰格裙、印度纱丽、夏威夷衬衫、东亚旗袍的舞者们——欢笑着涌入舞台。
他们跳着各自熟悉的舞步,却又奇妙地融合在《友谊地久天长》的节奏中。这时,一群孩子——有当地黑人的,有来自北美的金发孩童,有亚裔面孔的小女孩——穿着小小的T恤或改良的岛服,雀跃地跑上舞台。他们或许步伐还不整齐,但那份纯真的快乐极具感染力。他们蹦着,跳着,转着圈,有一个小家伙甚至抱着一只小钢鼓有模有样地敲打,引来全场善意的笑声和更热烈的掌声。
就在这文化交融、欢声鼎沸的时刻,音乐转向一首舒缓而充满希望的加勒比海颂歌。空中,神奇的“人造雪花”缓缓飘落,落在人们冒汗的额头和欢笑的脸颊上,落在热带棕榈叶形状的舞台装饰上。
所有参与者,无论来自何方,无论年龄大小,都手拉着手,围绕着中心的一棵用渔网、贝壳和彩灯装饰成的、极具海岛风情的“棕榈树”。他们轻轻摇摆,用各自的语言歌唱。灯光将他们的身影勾勒得无比温暖,不同肤色的手紧紧相握,孩子们被大人抱在怀中或扛在肩上。
这一刻,加勒比海的热烈、温馨、世界的多元与童真的纯粹,完美地融合在了一起。晚会在这片充满希望、友爱与无边欢乐的海洋中,达到了情感的最高点,留下一个足以温暖整个冬季的、独一无二的海岛记忆。
当飞机冲进云层,空乘递来的矿泉水瓶身上系着中国红。机长广播里传来祝福声:“愿你们把加勒比海的阳光装进行李箱。”舷窗外,这座泪珠化作的岛屿正渐渐缩成一枚真正的明珠,在蔚蓝画布上熠熠生辉,像极了在岛国生活的每个夜晚,我和爱人在酒吧喝的那些多姿缤纷的鸡尾酒。尤昨夜为盛。“自由古巴”颜色深沉,“玛格丽特”素洁纯粹,“帕洛玛”像玛瑙的外表,“龙舌兰日出”充满激情,“长岛冰茶”爽喉,“床笫之间”的暧昧让人回味……而我最爱的还是“香蕉鸡尾酒”,“莫吉托鸡尾酒”。前者甜蜜而润滑,后者浓郁的薄荷味刺激醒神。
这片土地把奢华度假村藏在原始椰林里,让殖民老城与鲸歌相拥,就连火鸡都学会了与芭蕉叶共舞。或许真正的天堂,正是让珊瑚礁继续斑斓,让鱼群自在成长,让每个过客都变成暂栖的候鸟——带着满箱满袋的阳光与疑问,奔赴下一个远方。
作者简介
陈双娥,1957年生,湖南汉寿人,毕业于湘潭大学,国家二级作家,湖南省作家协会会员。1980年发表处女作《会计之歌》,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反绑架》;长篇纪实小说《大追捕》;长篇儿童小说《险走洞庭湖》;法治文学作品集《权与法的较量》《钱与法的碰撞》《义与法的冲突》《生死赌注》《生死抵押》《生死游戏》。《义与法的冲突》获公安部第四届金盾文学奖三等奖、湖南省第二届金盾图书奖一等奖。新作《柚子念》《母亲的目光永远是最温柔的导航》《我知道你今天会来》在红网、《湖南日报》、作家网、走向、《潇湘晨报》发表后,获得广泛赞誉。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