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来革命老区,是琼文抗日根据地核心区域,是抗战时期琼崖特委和部队领导机关的驻地,是海南两个“革命模范乡”之一,更是一个英雄辈出,血火交融的红色热土,承载着极其辉煌的革命斗争史。
“一寸山河一寸血,一抔热土一抔魂。”在党组织的领导下,无数咸来英雄儿女顽强奋斗、不怕牺牲、浴血奋战,无论是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还是波澜壮阔的解放战争,用生命与热血谱写下了一曲曲壮丽的英雄赞歌。
硝烟散去,遍布咸来地区的红色地名,已然成为屹立在琼州大地上一座座英雄的丰碑。
思想解放:爱国救民的革命洪流
大致坡镇咸来地区,旧称咸来乡,地处海口与文昌交界处的平原丘陵地带,地势西南高、东北低。民国初年,咸来乡散布着美桐、潭善、洽教、群福、崇德、琼斗山、潭门等数十个自然村,土地沃野千里,人民安居乐业。
上世纪二十年代,祖国大地山河破碎、民生凋敝,梁安武、冯尔基、冯铭循等曾投身府海学生运动的知识青年,与各界爱国人士一道,满怀着革命热忱回到家乡咸来。面对家国疮痍、民不聊生的惨状,他们决心以行动唤醒民众,在咸来乡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自此,咸来乡民众思想逐渐觉醒,“男女教育平等”、“男女婚姻自由”的新观念悄然兴起,破除封建迷信的活动也在各地蓬勃开展。
1926—1927年,梁安武以美桐小学教师身份,宣传革命思想,点燃了咸来地区革命斗争的火焰。1927年,咸来乡民众齐聚美桐小学后坡召开大会,正式成立咸来乡农民协会。
1926年—1931年,咸来乡先后成立了南新、美桐、植群、益群、聚群、美扬等基层党支部,培育发展了一大批党员,革命力量逐渐发展壮大。当时,咸来乡的党员遍布各村,党组织活动如火如荼。与此同时,农民协会、自卫队等革命组织也相继成立,为当地注入了强劲的红色力量,咸来乡也由此成为琼崖革命斗争的早期重要根据地之一。
革命星火:琼山武装斗争第一枪
1927年,是琼崖革命史上极为特殊的年份。这一年,既有革命火种薪火相传,革命思想广泛传播的欢欣鼓舞,也有国民党右派背叛革命,白色恐怖笼罩琼州大地的阴霾,更有革命先驱在逆境中奋起的顽强抗争。
琼崖“四·二二”事变后,在国民党反动派的白色恐怖环境下,府海地区党支部及共产党员被迫转入地下,在艰难环境中坚持秘密斗争。从府城撤至咸来乡的共产党员王力军等人,与咸来乡党支部书记冼子卿并肩协作,深入九斗、冯龙、湖心山等村落开展秘密工作。他们一边发展新党员,一边组建农会,让革命火种在黑暗中持续传递。
1927年9月初,中共琼山县委书记冯白驹,与县委委员冯裕江、谭明新等人一道,率领县委武装人员及咸来乡农会武装队伍,在咸来墟东南的罗球桥设伏,突袭国民党的收税军饷车,打响了琼山人民革命武装斗争的第一枪,极大地鼓舞了琼崖人民群众的革命斗志。
抗日烽火:浴血抗敌的英勇战歌
1939年2月,日军入侵琼岛,山河告急。咸来乡,地处琼文抗日根据地腹地,既是琼崖特委和抗日独立总队的指挥中枢,也是抗击日军与国民党顽军的主要战场。
云龙改编后,咸来地区迅速组织起抗日后援会,通过集会、演戏等形式积极宣传抗日主张,揭露日军侵略中国、屠杀同胞的滔天罪行。日军入侵咸来地区后,咸来军民联合实施“坚壁清野”:采取迁市、毁房、断桥等举措,坚决不让日军有驻扎之地。
为实现对琼文抗日根据地的蚕食与封锁,日军先后在大致坡、土桥(今红旗镇)、龙马坡、三江等地构筑据点,使得咸来彻底陷入四面被围的险境,形势十分危急。面对日军的威逼,咸来人民依旧铁骨铮铮,不低下反抗的头颅,更以拒绝领取“良民证”,不给日军送粮等行动,坚定抗日的立场。
在党组织的号召与领导下,咸来乡200多名热血青年挺身而出,踊跃参军报国。参军参战的热潮中,咸来乡涌现出许许多多的动人场景:兄弟并肩、父子同行、夫妻共赴前线,将家国大义融入血脉。当时,全乡还流传着一首饱含深情的民谣,至今仍在咸来乡间传颂:“送哥参军在前行,妹送哥来相陪伴,送哥抗日上前线,哥不要忘侬心情,望哥机智与勇敢,消灭日军才回家。”
龙文村曾家宅,不仅是琼崖抗日独立总队交通总站,更是支持琼崖总队与琼文县委开展革命活动的堡垒户。琼崖特委主要领导人冯白驹、王白伦、马白山、刘秋菊、李黎明等,以及琼文县委领导均以此为据点,部署和推进革命工作。琼文地区印刷厂也设于曾家宅院中,承担着书写革命标语,印制文件、传单等任务。
琼文抗日根据地的不断壮大,使日军如芒在背、如鲠在喉、惶恐不安。为报复抗日根据地军民,日军多次派兵深入根据地,发起多次空袭,实施残酷的“蚕食”与“扫荡”,妄图制造“无人区”,先后在咸来地区犯下“美桐洋屠杀”“尸堵福泽溪”“龙文村屠村”等多起骇人惨案。咸来、云龙、道崇、苏寻三四个乡,数十个村庄在熊熊烈火中被烧为一片灰烬,无数无辜群众被日军残忍杀害。失去家园,流离失所的村民们,只好在山林里、荒坡上搭起草寮遮风挡雨。
一起起惨案非但没有磨灭咸来人民的意志,反而更激起了他们反抗的斗志。1939年9月,琼崖总队第一大队队长黄大猷率领该大队及第二大队五中队,进驻咸来乡罗板铺公路两侧高地,设伏以待日军运水车。次日清晨,当日军运水车驶入伏击圈,战斗即刻打响。经过半小时激战,敌军被全歼。此次伏击战,是琼崖独立总队首次集中优势兵力、实现全歼敌人的战斗,极大提振了琼崖军民抗敌必胜的信心。
1941年7月底,琼山县抗日民主政府在咸来乡新云村符氏祠堂前正式成立,标志着琼山抗日斗争迈入新阶段,不仅进一步壮大了抗日根据地的力量,更为粉碎日军后续“扫荡”筑牢了坚实根基。同年年底,咸来党总支部主动出击,一方面带领民兵与群众破坏琼文公路上的罗牛桥、美敏桥等交通设施,损毁通信线路,甚至弄脏水源、往水井填土,以各种方式阻滞日军行动;另一方面在各村搭建隐秘岗哨,安排人员轮流值守,一旦发现敌人便敲锣、吹螺角预警,确保群众及时撤离。
此外,咸来军民充分利用地形优势,在咸来乡与道崇乡交界的罗祖洋挖掘地洞,以此隐蔽身形、躲避敌人搜捕,在此与日军展开了巧妙的周旋与斗争。与此同时,咸来军民在郁郁葱葱,荆棘密布的冲坡岭上安营扎寨,还建起了后方医院、军械厂等后勤设施。
在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中,咸来人民始终坚定不移地高举抗日旗帜,以灵活多样的方式和百折不挠的意志,持续与日本侵略者展开顽强的抗争,用热血与坚守筑起了抵御外敌的坚固防线。
解放征程,渡海先锋营的前哨站
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军队为扼杀琼崖革命力量,向琼文革命根据地发起大规模“清剿”,战火再度蔓延至咸来乡。1946年11月,面对来势汹汹的敌军,琼崖独立纵队将士们依托咸来乡复杂的地形,在龙社村、美良村、琼斗山村、冲坡岭等地构筑防御阵地,凭借对本土环境的熟悉与顽强的战斗意志,与敌军展开多次激战,最终成功击退来犯之敌。
1950年3月,随着解放海南岛战役推进,琼崖纵队独立团按照战前部署,成功接应了刚从雷州半岛渡海登陆的人民解放军四野43军128师383团一个加强营。两军会师后,在咸来乡洽教设指挥部,经过短暂休整、补充给养后,迅速形成协同作战的合力。
敌军很快察觉我军动向,其13师主力以三江墟为据点,随即向咸来乡的我军驻地发起猛烈进攻。渡海加强营与琼崖纵队独立团将士们并肩作战,在咸来乡湖仔村、洽教村顽强阻击。经过数小时激战,不仅成功打退敌军进攻,更歼灭敌军一个营。此战过后,渡海部队协同琼崖纵队独立团,继续向海南内陆挺进,为后续大部队登陆、解放全岛奠定了坚实基础。
荣光永续,革命模范乡的精神传承
1951年8月,为表彰在革命斗争中卓越贡献,广东省人民政府海南行政公署民政处正式授予咸来乡“革命模范乡”称号,咸来乡的美桐村、龙文村被授予“革命模范村”称号。同年9月,中央人民政府南方老革命根据地慰问团专程抵达咸来乡美桐村,向当地的革命群众致以崇高敬意,并赠送“革命光荣”锦旗一面。
从1926年第一个党支部建立、点燃革命星火,到踊跃参军、英勇抗击外敌,再到1950年支援渡海大军、助力海南全岛解放的革命征程,二十余载的革命征程,咸来乡每一寸土地都浸透了革命先辈的热血,每一座山岭,每一条溪水都曾回响着奋勇抗争的战斗号角。那些镌刻在岁月里的牺牲与坚守,早已化作了这片红色热土上最深沉的红色印记。
烽烟已远去,精神永流传。如今的咸来,红色基因代代相传,革命精神已深深融入当地发展血脉。海口革命英烈红军小学将红色教育融入日常教学,通过配备红军服装、建设革命教育纪念馆、组建200人规模的学生讲解员队伍等举措,让琼崖革命精神与咸来红色记忆在少年心中生根发芽;每年清明节,解放海南渡海先锋营纪念广场、琼崖纵队独立团烈士墓等革命纪念遗址前,大批市民游客怀着崇敬之心前来,聆听英雄的故事,向长眠于此的先烈敬献哀思。
昔日罗球桥伏击战的旧址之上,一座崭新的桥梁拔地而起,桥面宽阔平坦。一辆辆满载菠萝、槟榔、稻谷、沙姜等农产品的货车,缓缓驶出村庄,从桥上穿行而过,驶向通往幸福生活的康庄大道。
清风掠过冲坡岭,当年血火交融的红色沃土上,一个个红绿交融的村落星罗棋布,呈现出一幅幅环境美、产业兴、村民乐的和美乡村画卷。
来源:阿韬探古村微信公众号
END
编辑:张华申
二审:郑丽娟
三审:王聘钊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