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黔东大地的褶皱深处,一泓热泉已流淌千年。氤氲的水汽里,半部石阡史悄然凝结——从三国武侯南征建祠,到盛唐太白草亭留匾,再到明清官民屡次修葺扩建,石阡温泉宛如一部活的编年史,将时光的印记融于每一滴温热之中。
明代万历年间,石阡知府江大鲲始建规模,后经清嘉庆知府何均补修立“月亮碑”,碑文殷殷嘱托后人守护胜迹。至光绪时,知府赵尔巽引泉入街,暖流贯通全城,惠及千家日用消防,“赵公亭”与“思赵门”至今铭记民心所向。
如今,在古温泉旧址崛起的石阡温泉博物馆,正将这千年文脉娓娓道来:一层复原官塘、民塘、女塘,“男女有别、德不逾闲”的旧制风貌重现眼前;二层中央,喷涌近四百年的泉眼生机勃勃,成为最动人的活态展品;出口处古人题刻“温泉漱玉”“涤虑”“洗心”,无声诉说着温泉濯身亦濯心的千年精神境界。
石阡古城一角。
这大地深情的馈赠源于梵净山西坡雨水渗入岩层,沿断裂带进行一场万米深循环与地热淬炼,历时万年方在石阡背斜构造中涌出。其“久晴不涸、久雨不涨、四时如一”的恒常品性,日涌万吨,恒温45℃,富含氡、硒、偏硅酸等珍稀元素,荣膺全国唯一“可饮可浴”双标认证温泉,“天下第一神汤”美誉实至名归。
古人早有慧眼:“冬浴则身暖寒退,夏浴则体轻凉生。”现代科学印证其为珍贵氡泉,对调节血糖、血压、缓解关节疼痛乃至辅助防癌具有独特价值,当地长寿之乡的美名,与这“洗身涤心,日新又新”的千年汤浴传统密不可分。
山水之间,石阡文旅生机勃发。地处武陵山脉西南边缘的石阡县,山峦起伏,河谷纵横,风光无限。境内海拔1869.3米的最高峰佛顶山与梵净山是“姊妹山”,历史上曾是黔东佛教圣地,也是黔东北保存较好的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
游客在古温泉景区尽享泡泉快乐。受访单位供图
文化旅游资源在此富集,石阡城区万寿宫、禹王宫、府文庙等历史文物古迹和非遗博物馆见证着1992年贵州历史文化名城的底蕴。“石阡温泉旅游这么火吗?”傍晚时分,重庆游客李华不禁惊叹,带上家人在这里既能畅玩水上项目,又能惬意享受温泉泡浴。
近年来,石阡县聚焦资源、客源、服务三大要素,打造“温泉+山地”旅游产业,通过大力招商引资,建设多个温泉旅游综合体,开发特色旅游商品,完善景区配套旅游设施,以“温泉+”产业激活全县康养旅游融合发展。
石阡县温泉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景区游客人数相比以往显著增长。来自铜仁市区的游客王秋月原以为典型的户外景区仙人街会相对冷清,进入景区后却发现不少游客冲着登高和惊险项目而来。
仙人街景区作为深度融合文化、生态、创新理念打造的“石阡后花园”,海拔1300米,集山地乐园、杜鹃花海、悬崖秋千、仙人出海、玻璃观光台等项目于一体。游客黄珊清晨迎风攀登至最佳观景台,眼前云雾萦绕、层理交错的喀斯特地貌熠熠生辉。她感叹,仿佛一幅天然画卷。
游客在古温泉景区尽享泡泉快乐。受访单位供图
火热的旅游市场背后,是石阡县不断修炼“内功”与大力宣传推介的双重奏。近年来,该县不断探索创新旅游景区联动运营新模式,大力宣传推荐各景区特色亮点,最大限度激发各景区的内在潜能,形成景区景点资源优势互补,携手并进炒热炒活文旅市场,共享旅游经济带来的红利。
走进城区老街品味厚重历史,到水上乐园体验欢乐时光,已不再是旅游旺季的专属。古温泉景区大众洗浴中心的百人大池里,常见百姓闭目养神,任泉水涤荡身心——石阡人爱泉如命:晨光熹微时,通往温泉的路上已人影幢幢。
游客在古温泉景区尽享泡泉快乐。受访单位供图
中老年人泡罢热汤,一碗爽滑绿豆粉配一杯清雅苔茶,便开启神清气爽的一天;大年三十,百人同浴的盛景,在水雾蒸腾中寄托着“年新人新、气兴运兴”的朴素祈愿。洗去尘劳,游客可循温泉八景登楼远眺。凭栏处,清代石阡进士成世瑄的诗句仿佛仍在回响:“浴罢凭栏立,临风意欲仙。”
这历经沧桑依然滚烫的天然温泉水,不仅滋养当地人的筋骨与岁月,更以石阡县荣获的“国家级温泉群风景名胜区”“国际山地温泉康养旅游先行示范点”等桂冠,将古老的生命力注入时代发展的脉搏,持续书写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温暖篇章。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田勇
一审 葛永智
二审 杨聪
三审 朱邪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